The Pursuit of Beauty——Analysis of Keats's Aesthetic Ideas and Aesthetic Practice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t_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如布莱克、华兹华斯、拜伦、雪菜和济慈等.在这几位大诗人中,以门第出身论,济慈的家世最为卑微;以一生命运论,济慈可谓最为不幸;以年龄论,济慈英年早逝;以创作生涯论,济慈从事写作的时间也是最短.然而,济慈的作品不论是在艺术性上,还是在数量上,都可以和其他几位大家的作品相提并论,毫不逊色.济慈在世时,饱受批评家的攻击.但过世后却魅力剧增.究其原因,不外两点.第一,济慈热爱美,歌唱美.他的诗,特别是颂歌,简直就是美的殿堂.夜营的歌声、秋景、古瓮神话无一不美,就连优郁、孤独也在诗人的点化下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因此,他曾被人看成是"唯美",甚至是"颓废".第二,越来越多的美学家和文人对济慈信中体现的美学思想感兴趣.这些信为我们研究诗作及诗人的思想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证据.尽管济慈没有象华兹华斯和雪菜那样系统地提出自己的理论,但他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学观点.其散见于给亲友的信中对诗人和诗歌的评论都与美有关.因此,它们已经成为美学理论中有价值的参考.若没有这些美学思想的指导,济慈怎会创作出流传千古的颂诗呢?尽管济慈的美学思想已经引起了美学家的注意,但无人对这些思想进行详细的阐述,而且几乎所有美学方面的书也都忽略了济慈.因此,该文旨在通过对济慈诗中和信中体现的美学思想的分析,探讨济慈美学思想的内涵,强调他对美学思想的贡献.诗人有名的论断,"美即真,真即美",一直为世人争论不休.在济慈看来,美有感官美、心智美及艺术美三种形态.三者中,艺术美为最高境界,是一种永恒的美.诗人一生中苦苦追求的也正是这种美.另一方面,这三种美密不可分.诗人并未将自己与社会隔离.他认为艺术美来自感官美和心智美,而后两种则来自对生活的体验.因此,艺术美也来自于生活,应该反映生活的真实性.为了创作美,诗人应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因为"想象所攫取的美必然是真的",(Abrams,p864).除了真和想象力与美相连外,欢乐也与美同在.诗人写道,"A thing of beauty is a joy for ever"(Norton,p803).就诗人而言,他们应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消极感受力"和广博的知识.想象不是凭空的幻想,而是建立在现实生活中,是现实的产物."消极感受力"是济慈另一重要论断.它要求诗人有能力接受不安、迷惆、怀疑,而不是找出道理,也就是诗人无"自我".具有这种能力的诗人也是客观诗人.最后,知识不仅包括书本上的,还包括来自社会的磨练.围绕他的美学理论,济慈谈到自己的诗作原则.诗歌应以美好充实而不是离奇古怪打动读者;诗的美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诗应该写得自然,象树上的叶子自然而发.在一封信中,济慈写道:"诗应当是伟大而不显眼的,它能深入人的灵魂,以它的内容而不是诗本身来震憾人".(Norton,p868).由此可见,内容美十分重要.此外,他还提出诗歌贵在含蓄、艺术须强烈动人等论点.所有这些诗作原则都围绕着怎样才能写出美的诗展开的.以上是济慈的美学思想,也是该文的第二章.由于济慈的美学感想和美学实践密不可分,所以在第三章论述了他的美学实践.在诗人短短的诗作生涯中无论是在美学思想上,还是在美学实践中,他从未停止过对美的追求.他的信体现了美学思想;他的诗歌创作与这些思想相符,充分展现了美."秋颂"通常被认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诗人采取了一系列修辞手法体现秋之美,引人入胜.这首颂歌体现了应充分、自然地体现美这一诗学原则.为了创作出诗意美,济慈还运用了独特的手法,其中最重要的是通感、措辞及颂诗诗体,从而进一步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美.根据以上两个方面——美学思想和美学实践,读者可以看到济慈的美学思想围绕着什么是美的精髓及怎样才能创作美展开的.济慈曾说"…but I haveloved the principle of beauty in all things".他不仅"热爱"美,还"追求"美.他有意识地追求美,并将之当成是诗人的使命,后来这在某种程度上对形式主义、意象派和唯美主义都产生了影响.因此,济慈对美学的贡献不言而喻.
其他文献
田纳西·威廉斯是美国戏剧史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经历进行创作数量最多的一位戏剧家.他以戏剧的形式,通过对自己和家庭人物的揭示,向观众说明他对生活的探索及对人生的认识.该
大学英语写作被普遍认为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许多大学生写作困难,写作水平难以提高.近年来,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学生所得的作文分数仍不能令人满意.有鉴于此,该文对大学生英
伊万·阿列克谢耶维奇·布宁是一位非常独特的俄罗斯作家,诗人,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布宁于1870年出生在俄国中部沃罗涅日市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1887
随着中国在世界崛起,国际交流日渐频繁,许多重大政治经济事件均借助译员实现。传统观点认为译员是源语发出者“忠实的回声”,在政治场域更是如此。然而,口译既是信息处理的过程,又
详细介绍了涤纶用荧光增白剂的主要品种及其使用方式,并通过几组实例证实了多组分荧光增白剂复配后对于涤纶的加和增效作用.简单评述了国内涤纶用荧光增白剂的生产现状、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