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甲胚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是主要由卵黄囊上皮及胚胎肝脏产生的,从属于胚胎性血清蛋白,也是诊断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及肝细胞性肝癌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此外,血清AFP的升高同时也见于内胚层来源的包括胃癌在内的其他恶性肿瘤。特别是Boureill等在1970年时首次报道1例存在有肝转移的胃癌患者发现其血清AFP升高,从而了出现AFP阳性胃癌(Alpha-fetoprotein-producing gastric cancer,AFPGC)的概念。进一步研究发现,AFPGC患者具有很高的肝转移率、淋巴管浸润发生率、临床分期更高以及预后更差等特点。目前对于该类型胃癌的研究主要以个案报道为主,而且有关血清AFP阳性胃癌(AFPG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的研究报道很少,同时对于AFPGC肝转移的具体途径及生存率低的原因未能充分明确。研究目的AFPGC属于临床上比较罕见的胃癌特殊亚型,本文通过回顾性地分析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在2013年1月到2016年3月期间的总计16例血清AFP阳性胃癌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病理特征信息,总结并详细进行探讨该类型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胃癌肝转移的具体途径及血清AFP在预测胃癌肿瘤发生部位的作用,进一步为临床医师治疗该疾病提供有效参考。研究方法收集了 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在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胃肠外科和肿瘤科收治的有明确病理诊断的251例胃癌患者,其中共有139例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术前测定血清AFP水平,并排除导致AFP升高疾病包括原发性肝癌、胚胎性肿瘤、活动性肝炎等。首先依据AFP水平正常与否进行分组,将其分为血清AFP阳性组(即AFPGC组)及血清AFP阴性组(即非AFPGC组)。分析预处理变量包括了两组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性别、肿瘤部位、周围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分期、浸润深度、手术方式、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情况以及对患者进行随访。通过对比胃癌患者血清AFP阳性率(即AFPGC患者vs非AFPGC患者)与不同临床特征和病理特点关系,观察血清AFP阳性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国际抗癌联盟/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UICC/AJCC)制定的胃癌TNM分期标准(2010)被采用于纳入胃癌患者的TNM分期。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一采用的是SPSS20.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显著性检验采用X2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对其进行Log-rank显著性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的是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分析。统计学分析均是双侧检验,以P<0.05被认为是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纳入研究的139例患者中,存在血清AFP阳性胃癌的患者占总体胃癌患者数的11.5%(16/139)。与非AFPGC患者相比,AFPGC患者更易发生远处转移(57.1%vs26.5%,P=0.043),其中最多的是肝、腹腔转移,两者占79.4%(27/34),在腹腔或肝脏转移的胃癌患者中均伴有周围淋巴结转移,所以我们推测胃癌患者的腹腔和肝脏转移途径是通过周围淋巴结转移,肿瘤部位更易发生在胃底贲门部(43.8%vs12.8%,P=0.006),临床分期更晚(57.1%vs26.6%,P=0.018),≤60岁患者更多见(56.3%vs30.9%,P=0.044),而在性别、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手术方式以及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方面无显著性差异;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AFPGC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显著小于非AFPGC患者(40个月vs 55个月,P=0.042),≤60岁患者mOS显著小于>60岁患者(39个月vs 42个月,P=0.024),多因素分析示,年龄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研究结论AFPGC患者预后更差,年龄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更易发生在≤60岁组及胃底贲门部,因此年轻患者更需常规检测血清AFP,并且AFPGC患者行胃镜检查时提醒注意其胃底贲门部位;且AFPGC患者更容易通过周围淋巴结向肝、腹腔转移,提示AFPGC患者术中淋巴结清扫要求更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