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曲电影是中国独有的电影类型,它并不是戏曲与电影两种艺术形式的简单“结合”,而是某种程度上的“融合”。因此,在戏曲电影的行进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戏曲手法与电影手法的冲突与整合。戏曲电影诞生百余年来,走出一条兴衰起伏、艰难探索之路。在戏曲电影的发展历史上,既有建国初期堪称“黄金时期”的高速发展阶段,也有上世纪90年代的长期“消沉“阶段,更有新世纪以来的戏曲电影“回暖”阶段。优秀的戏曲电影如《天仙配》、《花木兰》、《六尺巷》、《清风亭》等,都代表着本时代戏曲电影的最高水平,在全国乃至海内外都产生巨大的反响。如今,戏曲电影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如何维持生存却成为当下最为紧迫的需求。本文聚焦比较、分析、梳理“黄金时期”戏曲电影与新世纪戏曲电影的发展历程,从戏曲剧本要素、电影影像语言、戏曲电影产生外部文化环境和电影发行机制等方面对两个不同时期的戏曲电影进行比较,并试图从“黄金时期”戏曲电影发展中发现新世纪戏曲电影的问题和不足,揭示当下戏曲电影的发展困境,提出新媒体环境下戏曲电影未来发展方向。正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概括“黄金时期”戏曲电影与新世纪戏曲电影的创作特征及艺术成就,从影片的拍摄数量、制作质量、涉及剧种等角度展现不同阶段戏曲电影的概貌。第二章从戏曲文本的角度分析“黄金时期”戏曲电影与新世纪戏曲电影在主题、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方面的异同。由于时代审美需求的不同、文化理念不同,戏曲电影的文本不断发生变化,在“黄金时期”承担政治宣传功能的戏曲电影,在新世纪阶段重新认同已被破坏了的传统道德标准,脸谱化的人物形象被赋予了丰富而真实的人性色彩。第三章从戏曲电影影像语言角度分析“黄金时期”戏曲电影与新世纪戏曲电影的继承性。由于戏曲电影的特殊构成,戏曲电影化还是电影戏曲化的争论从未停止,然而,电影手法正在越来越深入地消解着戏曲本体确是不争的事实。这两个阶段中,后者由于电影技术的提升以及电影观念的更新,在电影影像元素的运用上更加成熟。第四章从文化背景及电影发行的角度对“黄金时期”戏曲电影与新世纪戏曲电影不同发展状况的外部原因展开探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戏曲电影的创作,总是要秉承着一定的理念和目的而进行,同时,也必然会受到时代因素、政策因素的影响。第五章指出新世纪以来戏曲电影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为市场环境与新媒体条件下的戏曲电影提出建议。为了能重建戏曲电影的繁荣,使被挤压到市场边缘的戏曲电影回归到主流的位置,戏曲电影创作者进行了大胆的实践。然而欲速则不达,在急功近利的摸索中,新世纪戏曲电影出现了以离奇的故事情节、炫目的表演形式和高科技的制作来吸引观众的错误倾向。在分众传播的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求新求变、调整自我以适应时代,已经成为当前戏曲电影生存和发展中迫在眉睫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