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标准模型建立于上世纪下叶,它是粒子物理中描述物质和其基本相互作用的一个较为成功的模型。2012年7月,ATLAS与CMS实验共同宣布在质量约为125 GeV处发现了新粒子,该粒子被认为是Higgs粒子。同时该理论的贡献者Francios Englert与Peter Higgs也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尽管标准模型在理论上和实验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像质量的规范等阶问题,不能解释暗物质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物理学家引入了超对称机制,该机制假设每个标准模型中的粒子都对应一个超对称伴子,其自旋相差1/2,即玻色子的超对称伴子是费米子,费米子的超对称伴子是玻色子,因而自然的把玻色子和费米子联系起来。同时该理论预测的最轻超对称粒子(Lightest Supersymmetric Particle,LSP)还是暗物质很好的候选者。双τ轻子分析基于唯象最小超对称理论(phenomenological Minimal Super-symmetric Standard Model,pMSSM)对来 自于带荷或中 性超对称粒子经由低质量超τ轻子衰变为末态包含2个7τ轻子的衰变模式进行研究。其中第一种衰变模式由一对规范玻色子的超对称伴子(X1+X1-经由τ粒子衰变到末态包含2个τ轻子的末态,简称为C1C1。另一种衰变模式为一个带荷超对称粒子(X1±)与一个中性超对称粒子(X20)经由7τ粒子衰变到末态含有2个7τ轻子和2个中性超对称粒子(x10)的末态,简称为ClN2。这两个末态的特征表现为较低的喷注贡献,大的丢失横能量以及末态至少含有2个7τ轻子等。双τ轻子分析为硕士期间主要工作,采用2015年与2016年ATLAS探测器收集的数据,共36.1fb-1,使用双7τ轻子非对称触发和双7τ轻子+ETmiss触发,对双τ轻子分析中除多重喷注贡献外的其余标准模型背景贡献进行估计和验证。其中W + jets通过设计控制区域和验证区域,对信号区域W+ eTs进行修正和验证,其余包括Z + jets和Top夸克以及双玻色子WW和ZZ通过设计验证区域,对信号区域的事例进行验证。与此同时,还负责部分分析所使用的蒙特卡洛和探测数据样本进行产生和验证,如通过对Sherpa 2.2.1样本的验证来决定是否对其进行使用等。硕士期间的另一工作为τ轻子衰变模式分类效率的研究,即在Z → ττ信号区,通过多重径迹拟合法、BDT等方法选取能够对7τ轻子强子化衰变5个末态有良好分辨能力的变量。将其作为BDT输入变量,从而提升分类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