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大屠杀意识中的犹太维系与普世化反思——菲利普·罗斯“朱克曼系列小说”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n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大屠杀意识”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主要关涉源于犹太大屠杀并影响到后大屠杀时代的种种社会现象,尤其是围绕着幸存者以及犹太大屠杀之后犹太人思想的变化等问题的反思。“后大屠杀意识”的产生直接与二战后犹太人的生存状况相关联。随着欧洲(尤其是东欧)犹太社区的毁灭,犹太人不得不面对流落异乡的命运,其中心也由欧洲转向了美国和以色列,大多数犹太人都遭遇了与家人、故乡、传统、文化、语言等等的割裂,其心灵也遭遇了种种难以言说的创伤。迥异的生存环境所带来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以及创痛后内心的复杂情感使许多犹太人选择了沉默地生活,孤立、封闭而拒绝和外部世界交流。但与此同时,犹太人却更加注重自身犹太人身份对自己行为的规范和道德立场的约束,如何维系犹太性成为了他们生活的标杆,维系犹太性的重要性被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强化了犹太人的民族认同,促进了犹太民族意识的觉醒,使生活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社会身份的犹太人在理念上和主观认识上更加强化了自身的犹太身份,其终极的结果则是促进了犹太复国主义的全面兴盛,一种以犹太民族利益为核心、以强悍的意志力、极端的忧患意识、执著的成就感、漠然对待非犹太人世界等为主要特征的民族特性在犹太人身上逐渐形成并最终在犹太人自己的家园——以色列的建设与发展中得以体现。   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势下,美国国内犹太人的生活具有了一种“自我矛盾性”,犹太人一方面享受着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和平、安逸,另一方面却又深深卷涉到了犹太大屠杀所带来的种种影响之中,他们无法把这两者统一协调起来。在协调犹太大屠杀与现世生活的努力中,犹太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受到了社会的重新建构,成为了一个文化事实,并对社会生活和道德生活在产生着持续不断的影响。   在美国,犹太大屠杀一开始是作为“暴行”的典型代表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是那场极度不自然的、最不人道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邪恶所造成的非人道后果。在谈论大屠杀时,人们更多地强调纳粹主义是一种绝对的、不可调和的恶,它威胁到人类文明的未来。犹太人被纳粹主义单列出来作为最大的敌人,那么反纳粹主义者也必然将犹太人所受到的伤害单列出来作为反对纳粹主义的最有效明证,而犹太大屠杀更多地被作为一个战争故事而呈现给了美国民众,犹太人遭到灭绝所带来的创伤也就成了纳粹之恶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中的一个部分。人们走上了将犹太大屠杀泛化的路径,关怀并鼓励大屠杀幸存者忘记过去、继续前行以迎接美好未来成了美国民众普遍的诉求,“去纳粹化”成为了美国社会主流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犹太人也就被人们在类比意义上拿来与美国的“民主”和“民族”的符号相联系,犹太人也以纳粹意识形态的对立面的形象在美国的道德生活、政治生活中占据了制高点地位。   同期,犹太大屠杀“神圣化”的进程也在进行当中:犹太人反对把纳粹大屠杀当成二战的一个附属部分来研究探讨,认为纳粹大屠杀是一场独立的、针对犹太人的战争;反对把反对和迫害犹太人的历史当成一般的种族主义事例,认为只有犹太人才配得上纳粹大屠杀“最大受害者”的身份,其他群体不应该为此与犹太人产生争议;反对把纳粹大屠杀当成一般的历史事件,认为纳粹大屠杀是独特的、不可比拟的。但是,犹太大屠杀“神圣化”的进程却没有能够阻止对犹太大屠杀的普世化过程,因为要影响美国主流社会并最终引起世界的关注、要让美国和世界接受、认知和理解纳粹大屠杀、要实现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以利于犹太人家园以色列国的发展壮大、要获得世界对犹太人的体认,纳粹大屠杀话语中就不可避免地要打上占据了强势地位的美国主流社会文化的烙印。在对犹太大屠杀的故事的一次次讲述中,犹太大屠杀的精神创伤最终取得了道德责任中的核心位置,它不仅是基于一种情感的需要,更是成为了美国社会一种道德志趣的表达。   犹太大屠杀在战后美国被构建成了一个涉及政治、种族、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诸方面的话语。后大屠杀意识既与犹太大屠杀相关联,同时又将犹太大屠杀经历的痛苦进行了处理,将现世所有的不对等行为、暴力行径等解读为与大屠杀相关的政治事件。这进一步促进了犹太大屠杀的泛化,犹太大屠杀也在更广、更深的范围内得到运用,其“神圣化”(亦即其特殊化)程度也进一步减弱,因为理解、解读犹太大屠杀而生的道德准则已经超越了单一的犹太族群而被运用到了美国现代社会的道德构建过程中。   综观菲利普·罗斯(PhilipRoth)的作品,其作品之主题和内涵表现出其犹太人身份已经将他与犹太民族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犹太性是菲利普·罗斯作品内在的维系,而犹太民族历史之殇——犹太大屠杀更是他绕不过去的重大事件。本论文选题正是基于这一研究现实,拟从根植于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的“后大屠杀意识”入手,对菲利普·罗斯“朱克曼系列小说”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解读,指出作为一个生在美国长在美国的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的创作具有较为深切的“后大屠杀意识”,该意识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其创作,其创作不仅表现出对于犹太性的维系,更表现出对后大屠杀时代美国社会的后大屠杀话语构建趋向的反思,探讨了如何将大屠杀这个犹太民族历史上的创伤事件普世化以促成战后美国社会的道德进步这一问题,也证明了罗斯确实如他自己所言是一个立足美国现实进行创作的美国作家而非囿于其族裔身份的美国犹太作家。   本研究论文共由五个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首先厘清了罗斯“朱克曼系列小说”所包含的作品范围,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其次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起及意义所在,明确了菲利普·罗斯的创作在美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其与“后大屠杀意识”之关联,指出将罗斯的作品置于“后大屠杀意识”视野的观照之下可以产出合理有据的研究成果;再次则对当前国外、国内学界菲利普·罗斯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及其不足进行了综合评述,最后是本论文的结构介绍。   论文第一章“后大屠杀意识观照下的犹太书写”以梳理菲利普·罗斯有关犹太形象书写的相关思想为出发点,探究了罗斯在“朱克曼系列小说”的第一部作品《鬼作家》和最后一部作品《退场的鬼魂》中的犹太形象书写及其对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的创造性运用,指出罗斯以自己独特的处理在两部几乎相隔三十年的作品之间建立起了一种互文性的联系,表达了自己对于后大屠杀时代美国犹太民族精神状况的认识,表现了罗斯对如何在维系犹太性的前提下实现犹太形象书写普世化这一问题的反思。   论文第二章“后大屠杀时代的犹太认同与普世化关注”对《解放了的朱克曼》、《解剖课》及尾声《布拉格狂欢》进行了详尽解读,指出菲利普·罗斯通过刻画内森·朱克曼在《解放了的朱克曼》中似是而非的所谓“解放”和《解剖课》中身陷病痛中的反思和自我剖析,深切揭示了犹太后辈与父辈之间的复杂情感,表现了菲利普·罗斯对于犹太性的体认。及至《布拉格狂欢》,菲利普·罗斯的思考已然超越个人、族群,对于更具有普世意义的有关人性进步问题的思考,探讨了后大屠杀时代欧洲犹太族群的道德走向以及他们在严苛政治局势下的艰难命运,表达了一个作家的普世化关怀,而菲利普·罗斯也以此继续了自己在《鬼作家》中对有关犹太人的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和阐发。   论文第三章“后大屠杀时代美国犹太问题反思”剖析了标志菲利普·罗斯创作转折的作品《反生活》以及世纪之交的三部作品《美国牧歌》、《我嫁给了共产党人》、《人性的污秽》,指出罗斯在这四部作品中以其一贯立场对当代犹太人生活中一系列重大问题如后大屠杀时代犹太性的维系、对大屠杀历史事件的反思和利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而其目的是要给犹太人以警示,警示他们不要落入历史的泥淖而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而从曾经的受害者变成现代社会的害人者。   “结语”部分在论文主体部分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指出大屠杀事件是菲利普·罗斯“朱克曼系列小说”的隐性背景,罗斯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通过自己的创作来反思犹太人在当代美国社会中身份建构的路径,由此探求当代美国犹太人在强大的社会同化力量中如何维系犹太性这一严肃命题以及后大屠杀时代美国社会的后大屠杀话语构建趋向,即将大屠杀这个犹太民族历史上的创伤事件普世化以促成战后美国社会的道德进步,这也证明了罗斯确实如他自己所言是一个立足美国现实进行创作的美国作家而非囿于其族裔身份的美国犹太作家。
其他文献
随着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大量引进,学术界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一部好的儿童文学翻译作品不仅能忠实地再现原文的内容和形式,而且还能将异域文化传译给目的语读者。
学位
艾德里安娜·里奇是当代美国具有影响力的诗人、散文家和女性主义者。虽然对于女性来说,要把诗歌与政治连接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里奇写诗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