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基因型颗石藻Emilinia huxleyi对低pH及缺铁的差异响应及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xiaowei2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颗石藻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具生产力的钙化生物之一,在每年50亿吨的海洋碳酸钙产量中占到了三分之一的贡献,其光合固碳(生物碳泵)的规模以及钙化释放碳(碳酸盐反向泵)的特性,使之在调节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全球气候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类使用化石能源排放大量CO2引起了全球气候变化和海洋酸化,同时海洋酸化加重了海洋浮游植物的铁限制,日益加剧的海洋酸化和铁限制给颗石藻的钙化和生长造成了严重威胁。这种威胁可能会影响到颗石藻对全球气候的反馈调节,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然而,这两种环境变化对颗石藻会有什么影响尚不清楚。前人报道的结果中p H/p CO2对颗石藻钙化的影响存在诸多矛盾和差异,其内在机制缺乏深度解析。关于铁限制对颗石藻光合生理及钙化的影响更是知之甚少。赫胥黎艾氏藻(Emilinia huxleyi)是世界上丰度最高的颗石藻,且易于培养,是颗石藻中最为广泛研究的模式物种。本文以秘鲁上升流同一环境中分离的、不同基因型且钙化表型存在差异的赫胥黎艾氏藻PERU41和PERU46为研究对象,探究两株藻在低p H和铁限制条件下的响应机制的差异。相对于世界海洋的平均p H(8.1),该海域的海水p H低于大洋平均p H(p H=7.9,最低7.65),虽然得益于上升流带来的丰富营养盐,但是周期性的厄尔尼诺能够使秘鲁上升流海域的生物可利用铁严重降低。因此这两株赫胥黎艾氏藻是本文研究低p H与铁限制影响的理想模式。两株赫胥黎艾氏藻在设定的p H梯度(8.2、7.8、7.5和7.2)下培养至细胞密度达到5×104 cells/m L后测定并比较细胞钙化生理参数和转录组基因表达的差异。研究发现,两株藻在p H7.2的条件下钙化水平和生长表现差异显著。扫描电镜、碳酸盐化学及颗粒碳结果都支持PERU41具有更高的钙化水平。PERU41中可能的钙化基因上调而且不同p H组间较少的差异表达基因,说明它通过调控基因表达维持钙化且更耐受低p H。而PERU46较高的生长率和转录水平DNA复制相关基因的上调证明它在增殖方面的优势。本文推测不同基因型的赫胥黎艾氏藻在长期的适应过程中可能产生了不同的生存策略,尤其是在低p H胁迫下:α进化枝的PERU41可能采用K策略,钙化水平较高,生长率较低,将更多的能量用于钙化作用;β进化枝的PERU46采用r策略,钙化水平较低,生长率较高,倾向于将更多的能量用于增殖。其中PERU41在低p H条件下可能存在一种能量权衡机制,低p H可能会增加细胞对能量的需求,同时为了维持耗能的钙化作用,导致能量代谢的增加,此时细胞选择以“牺牲”部分繁殖能力为代价,上调大量参与能量耦合的跨膜运输的基因。而PERU46在低p H条件下仍将能量用于增殖并且通过上调“DNA修复”相关基因来克服低p H对增殖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后,鉴于基因型和p H对钙化表型的影响,本论文通过比较不同样本的差异表达基因及其功能,并结合以往的研究,提出了钙化过程的细胞模型。同时列举了可能的钙化相关基因。ABC转运蛋白,囊泡H+-ATPase,Stx1-4,VAMP7,SNARE同源物在后续钙化相关基因的研究中值得注意。五种铁浓度(0、50、100、500、1000 n M)未对两株藻的生长产生显著影响,但0 n M时PERU41的比生长率显著高于PERU46。随着铁浓度的降低,两株藻细胞粒径和体积减小,最大电子传递速率和表观光能利用效率降低,在100 n M时出现最大值。周期性的厄尔尼诺能够使秘鲁上升流海域的生物可利用铁的剧烈变化使得赫胥黎艾氏藻在高铁与低铁条件下实现了长期适应。但是色素与叶绿素荧光结果表明它们在铁限制下的光保护机制存在差异:PERU41在低铁时类胡萝卜素显著高于PERU46,而非光化学荧光淬灭(NPQ)反之。推测PERU41可能通过叶黄素循环以及高度钙化的外壳实现光保护,而PERU46通过更多其他形式的非光化学荧光淬灭的手段。之后进一步利用铁(高铁100 n M,低铁0n M)与光(强光300μmol/m2/s1,弱光20μmol/m2/s1)耦合来研究赫胥黎艾氏藻的钙化作用对铁限制的可能响应。研究发现光照对颗石藻光合作用的影响要大于铁。弱光条件下细胞可能通过增加光合色素来增加光捕获,而弱光低铁耦合下非光化学荧光淬灭显著升高。相比于弱光条件,强光下细胞色素显著降低。PERU46在高光缺铁时保持了较高的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和有效光化学效率、最大电子传递速率及表观光能利用效率,表明其对强光的耐受性,及光合结构中可能相对较低的铁含量或者细胞内维持电子传递的补偿机制的存在。而PERU41在高光缺铁下PIC/POC显著升高,且Fv/Fm、POC含量在强光下显著降低,表明其在强光条件下光合作用受到抑制。两株藻对于光照的耐受程度不同。铁限制加强光的环境条件并没有像推测中那样刺激钙化作用增强来实现对细胞的光保护,相反地,PERU41和PERU46的颗粒有机碳的生产量和生产率分别在低光和高光下响应铁限制而显著下降,钙化作用是否直接与铁具有相关性还需进一步探究。通过以上研究,发现不同基因型的赫胥黎艾氏藻在应对海洋酸化与铁限制有着不同的适应策略,提示了赫胥黎艾氏藻甚至更多颗石藻群体对气候变化的多元的适应能力。本研究对阐明颗石藻的钙化机制与缺铁适应机制的提供了新的分子证据,为颗石藻如何参与和反馈调节生物碳循环提供了新思路,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缺氧预适应(hypoxic preconditioning,HPC)保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ous endothelial cells,HUVECs)缺氧/复氧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将培养的HUVECs分为5组:对照(Control)组、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组、HPC组、HR+自由基清除组(HR+EUK134组
供电检测监测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供电生产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供电专业安全和技术管理的进步,同时检测装备采集及生产过程信息化形成的数据量急剧增加,如何适时从海量原始数据中找出有效信息,为维修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保证供电设备安全高效运行是现阶段运营管理部门需重点研究的课题。本文基于供电预防性状态修理论,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供电智能运维的实践和探索。
葡萄酒文化特色旅游是目前旅游行业中的优势产业,以商洛特色小镇为例,研究葡萄酒文化特色旅游的发展策略。结合商洛特色小镇旅游行业的现状,分析特色小镇的特征,包括其地理位置绝佳、环境资源丰富、经济规模较大、风土人情独具一格以及"小""精""美"的特点。通过分析乡村振兴与旅游产业之间的关系,明确葡萄酒文化的产业融合发展优势与机遇,讨论乡村振兴对葡萄酒文化特色旅游发展的重要性。结合上述分析结果,规划葡萄酒产
海岸带地区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区,同时也是台风灾害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中国海岸带地区常年遭遇台风袭击,给沿海省份带来巨大的生命损失和财产损失。滨海湿地及其植被是抵御台风袭击的天然屏障,通过降低台风风速、削减台风浪高、降低台风期间洪水的水位和流速,滨海湿地及其植被可以减少台风造成的损害,从而发挥重要的台风防护的生态服务价值。但是随着人类对滨海湿地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我国滨海湿地的面积在不断
稀土是不可再生的战略性资源,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稀土储量虽然丰富,但是因为长期的无序开采,导致了资源的巨大浪费。稀土具有优越的理化性质,稀土尾矿中含有多种有用组分,应加以综合回收利用。稀土尾矿可广泛应用于建材行业如水泥、陶瓷、玻璃、砖等的生产,另外还可用于聚合物材料、催化剂等领域。为保障稀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应逐步转向精细化高端制造。稀土产业应该在
肠道微生物的高效鉴定,在当今生物安全要求日益紧迫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应用基础研究价值。现有的鉴定方法主要包括传统的可培养方法和基于分子生物学的免培养方法,但无论哪种方法的效率都相对不高。基于拉曼特征的鉴定方法近几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将深度学习引入拉曼特征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鉴定效率。本研究首先对海洋生物的肠道微生物进行分离,拓展肠道微生物的拉曼数据库,并针对肠道微生物进行初步的实验性分析
原子化是人类认识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模型。古典原子论开创的解释模式包含三个要点:有限还原的自然、机械化的自然和精神活动的物质化。在近代以来的世界图景中,沿着"物质原子——意义原子——概念原子"这一认识线索,古典原子论的思想遗产获得了充分的彰显。然而原子化的模型终究是不彻底的,这决定了它最多只能是认识的跳板,不能提供本体实在。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是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模拟未来土地数量和空间格局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LUCC情景模拟研究主要以中小区域短期模拟为主,难以反映较大空间尺度的长期趋势性的变化特征。中国海岸带是地处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的过渡地带,空间范围大而且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高强度的人类活动致使海岸带土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