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莎米拉·马克马巴夫是伊朗为数不多且具国际知名度的女性导演之一,是伊朗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是伊朗久负盛名的第二代导演穆森·马克马巴夫的大女儿。莎米拉从8岁起就参加父亲电影的演出,并在父亲设立的电影学校“马克马巴夫电影之家”接受完整的电影教育,18岁时凭借独立执导的处女作《苹果》入围了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的非竞赛单元,成为迄今为止参加戛纳电影节最年轻的导演。2000年,她导演的第二部个人作品《黑板》再次竞逐戛纳,最终获得评审团特别奖,2003年,莎米拉将目光投向灾难深重的阿富汗土地,并最终为世人呈现出了《下午五点》,再次夺得评审团大奖。莎米拉步入国际影坛以来,一路伴随着鲜花和掌声,戛纳某位评委曾说:“莎米拉每次来到戛纳,都在改写世界电影的记录”。作为伊朗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马克马巴夫电影家族中的一员,莎米拉·马克马巴夫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叙事风格,对底层人物的持续关注贯穿了莎米拉电影创作的始终。她的电影关注女性生存状况,在于女性是父权制社会下的弱势群体;她追求真实纪录苦难,源于伊朗属于第三世界国家,在大国霸权统治下,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她的电影关注动物,因为动物相比较人而言,处于食物链的底层,更寓意着她电影里被强权逼进动物世界的人。无论她电影中的形象如何变化,他们的性别身份如何转换,他们是人还是动物,都是莎米拉对底层社会的脚注,她建构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动物意象,来记录伊朗底层社会的苦难,表达对强权的反叛和控诉。本文基于伊朗历史、社会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伊朗电影整体风格,重点从底层形象的建构这个角度深入解读莎米拉·马克马巴夫的个人风格以及对伊朗电影的传承和突破。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本论题的研究概况与论文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本论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关于莎米拉·马克马巴夫电影研究情况的脉络分析以及论文的创新处、思路和基本内容等。第二章回顾了莎米拉·马克马巴夫的艺术生涯,交代了莎米拉电影创作的时代背景,论述了宽松的政治环境和马克马巴夫家族记录苦难传统对其创作的影响,并按照时间线对莎米拉的作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第三、四、五章是对莎米拉底层形象建构的分类论述,共分为女性形象,男性形象和动物意象三个部分:首先是莎米拉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分类列举了莎米拉电影中,原旨教义的牺牲品、母亲神话的颠覆者、独立自主的新女性等三类重要的女性形象,并从宗教和政治的角度简述了伊朗女性现状,分析其塑造此类形象的创作动机。其次是莎米拉电影中的男性形象分析,以年龄作为划分依据,论述了莎米拉电影中塑造的老中青三类男性形象,宿命般轮回的、无法解脱的底层男性形象是莎米拉对伊朗男权社会的阉割化书写。最后是莎米拉电影中的动物意象分析,论述了莎米拉的动物书写中由动物作为前景到动物寓言,再到动物成为电影主体的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