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州管圆线虫作为一种新发传染病的病原,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Eosinophilic Meningoencephalitis, EM)。广州管圆线虫病主要流行于太平洋、印度洋某些岛屿和东南亚、中国、日本等国家;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有超过3000例报道。了解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应答及与宿主相互作用,对于我们了解宿主抗损害作用的特点、虫体的致病机制和免疫学诊断等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目前对于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的基础免疫学研究很少,使医学界对宿主免疫应答机制和特点的了解非常有限。严重制约了广州管圆线虫防治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而脾脏是哺乳动物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和血源性抗原最主要的免疫应答场所,也是包括淋巴细胞在内许多免疫细胞定居区域。感染后脾脏淋巴细胞学的改变能较好地反映宿主对寄生虫免疫应答的特点,因此,本研究以BALB/c小鼠为动物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对其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抗体水平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研究目的:观察小鼠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变化特点以及血清中特异性IgG、IgE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研究方法:1、模型建立:将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实验1组、实验2组,每组各10只鼠。从感染的褐云玛瑙螺分离广州管圆线虫第3期幼虫,经腹腔注射感染小鼠,实验1组感染20条幼虫/鼠、实验2组感染40条幼虫/鼠。2、采样和取材:分别经尾静脉或眼球采集感染前和感染后不同时间小鼠血液,经离心后收集血清。于感染后第19d及第25d前后分批剖杀(处死)小鼠,分离脾细胞,制备脾细胞悬液。经细胞计数后,将制备的脾细胞悬液浓度调整为2×10~6/ml。3、脾细胞流式检测:取脾细胞悬液1ml,加入PMA及离子霉素(Ionomycin)于37℃,5%二氧化碳细胞培养箱培养1h,加入BFA后继续培养4h-5h,培养细胞经洗涤后加4%甲醛固定,加含通透剂Saponin的缓冲液,4℃过夜。将细胞分装入流式管中,加入相应的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及其亚类的含量。4、脾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检测:取脾脏细胞悬液1ml,加入PMA及离子霉素,分别加入细胞培养板中,于37℃,5%二氧化碳细胞培养箱培养72h后取出并保存于-80℃。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L-4和IL-17水平。5、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用广州管圆线虫成虫抗原包被96孔ELISA板,用间接ELISA法检测小鼠未感染和感染后不同时间血清中特异性IgG和IgE的水平并观察其动态变化。研究结果:1、实验感染组小鼠脾脏CD4~+T淋巴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CD8~+T淋巴细胞比例在感染后虽有升高,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2、与对照组比较,实验感染组小鼠CD4~+IL-4~+T细胞比例显著上升,而CD4~+IL-17~+、CD4~+IFN-γ~+T细胞比例明显下降。3、与对照组比较,实验感染组脾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L-4水平明显升高,而IL-17水平则明显下降。4、感染后上调性免疫因子包括CD4~+、CD8~+、CD4~+IL-4~+T细胞和细胞因子IL-4水平均随着感染程度的增加而上升,而下调性免疫因子包括CD4~+IFN-γ~+T细胞和细胞因子IL-17检测值则随着感染程度的增加而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小鼠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水平于感染后第5d时已开始小幅度升高,且随时间的推移,在波动变化中水平逐渐上升,在感染后第20d前后达到第一个高峰。6、小鼠感染后血清中特异性IgE抗体水平较未感染有所上升,且在感染后第10~15d期间抗体水平达一峰值。结论:1、BALB/c小鼠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脾脏T淋巴细胞出现增殖现象,其中CD4~+T淋巴细胞增殖较CD8~+T淋巴细胞更为显著。2、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小鼠脾脏CD4~+IL-4~+T淋巴细胞比例显著上升,而CD4~+IL-17~+、CD4~+IFN-γ~+T淋巴细胞比例明显下降。3、感染小鼠脾细胞在刺激剂作用下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L-4水平上升明显,而IL-17水平则明显下降。4、不同感染程度和感染时间等因素也可对感染后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分泌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5、BALB/c小鼠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脾脏T淋巴细胞变化特点为:CD4~+T细胞大量增殖和Th2型细胞极化。6、在体液免疫方面,血清中特异性IgG、IgE抗体水平均上升,但以IgG抗体升高较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