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有这么一群为数不少的女性:她们已经过了传统的二十几岁的结婚年龄,上了三十岁,却还未婚。她们被称为“大龄未婚女性”,又被称为“3S女性”,即Seventies, Single, Stuck——生于70年代,单身,在婚姻市场中“滞销”。她们大都存在“三高”特点:学历高,收入高,职位高。同时,她们还被简称为“剩女”。过了婚龄却被婚姻剩在门外的女性。那么,她们真是是被“剩”下的吗?在男权仍然占主导地位、女性的主要角色被定位于家庭的中国社会文化里,她们为什么选择了(或者“被”选择了)单身?她们自己是怎么看待“剩女”这个标签的呢?她们的婚恋观是怎样的呢?对于“剩女”这一热门话题,目前国内研究虽多,却大多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加以审视,采用的也多是文本分析的方法,而并没有紧密地联系实际进行定量或定性的研究。两性关系是跨文化交际学的重要议题之一。根据Triandis关于“次文化”(又称“亚文化”或“微观文化”)的定义,上海“剩女”这一人群由于她们在性别、婚恋状况、居住地、职业、生活水准、经济条件、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相似之处,而已经建构成为一种特殊的微观文化。本文通过对现居上海的30名大龄单身女性进行深度访谈和调查的形式收集了大量访谈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和个案研究。从Triandis和Carley H.Dodd的文化定义出发,以杨国枢的传统价值观和个人现代性为理论依据,把中国当代大城市里的剩女现象作为一种独特的微观文化加以审视,研究这一微观文化在主流文化中的形成原因,以及与后者的异同、矛盾、冲突、与妥协,再以Goffman的情景身份认同理论为框架,对她们的价值观和身份认同展开实证讨论,试图归纳这一微观文化的特点所在,以及这一人群在同社会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情况下的身份认同感。这一研究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实用价值。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剩女”文化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通过比较传统和现代的两性关系和婚恋观的异同审视“剩女”文化的成因,倾听“剩女”人群的亲口诉说得到第一手材料,而后通过整理访谈资料分析这一人群的普遍价值观以及对自己单身身份的认同感,最后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总结这一微观文化的深层特点和本质。研究结果发现,这一新兴都市单身女性微观文化的本质是传统与现代、中式与西式的文化冲突。在女性的教育程度和经济状况都得到提升的当代中国社会,传统的“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男主内,女主外”等两性关系理念以及男权文化与男女平等思潮、现代多元文化的渗透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交织,在这种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双重影响下,这一代未婚女性充满了矛盾的心理,在跨文化交际和冲突的狭缝里摸索着最佳的渠道和最好的归宿,既中心化又边缘化,乐观中交织着悲观,既现实又理想化,清醒中有迷惘,顺其自然又努力争取,不将就,不妥协,努力工作,享受物质和精神两者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