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挝是中国“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之一,与中国的发展命运相接。老挝的贫困问题不仅会阻碍中老两国的进一步国家合作,也会影响到中国对外战略的实施。为此,中国和老挝的减贫合作问题研究日益为学界关注,并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本文从国际减贫理论视角入手,通过中国和老挝减贫合作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剖析中国和老挝减贫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并从中提出深化中国和老挝减贫合作的发展前景和思路。本文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关于国际减贫理论及本文研究视域。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减贫理论,发端于启蒙时代,兴盛于20世纪50、60年代。相较于国外的相关研究,国内的减贫理论要晚一些,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际社会的关注,国际减贫理论日益成为一个跨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庞大工程。本文针对中国和老挝的减贫合作实际,旨在从“发展极”、“制度贫困”和“文化贫困”三个视角展开研究。第二部分,旨在分析中国和老挝之间的减贫合作历史与现状。早在中国和老挝建交之际,两国就有了减贫领域的接触。从两国减贫合作的历史来看,大致可分为平稳接触期、低潮期、恢复成长期和迅速发展期四个阶段。尽管新世纪以来,中国和老挝的减贫合作发展迅速,已形成双、多边等多元化的合作内容,但是,在“发展极”辐射、制度化推进以及文化互动等层面仍然存在着国家间减贫合作的障碍。之所以产生这些障碍,是因为随着国际减贫纵深复杂化和艰巨性的交织互联,以及域外势力的干扰,让双方减贫合作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仍需进一步完善。第三部分,探析中国和老挝减贫合作的“发展极”及其失准问题。在国际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和老挝之间的减贫合作出现了“发展极”上的失准问题,诸如贸易、投资及援助的有限性,以及资本、技术及劳动力的不均衡性发展等问题。第四部分,关于中国和老挝减贫合作进程中的制度贫困问题。由于历史与现状的局限,中国和老挝减贫合作陷入制度衔接上的困境。这种困境主要表现为制度失力,如合作机制的非协调性和合作结构的非完整性等。第五部分,剖析中国和老挝减贫合作进程中的文化互动缺失问题。该问题凸显在文化失衡方面,诸如双方出现了价值理念的信任危机,以及减贫文化交流的反思等缺失,阻碍了两国进一步的友好交往。第六部分,探索深化中国和老挝减贫合作的思路。面对中国和老挝减贫合作的困境及其制约因素,应该至少做出如下几点举措来深化合作思路:第一,提升“发展极”质量。既要完善“发展极”的减贫功能,又要注重贫困群体能力的整体提升;第二,推动制度创新。不仅要加强机制构建和结构设计,也要注重协调性和完整性的发展;第三,加强文化塑造。在明确价值理念指引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推动减贫文化交流。贫困问题是目前中国和老挝两国都亟待解决的重要发展难题。尽管在澜湄合作框架中,减贫合作不仅是优先发展项目之一,也是中国与周边国家推动“一带一路”倡议高效实施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如何在夯实信任、注重实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积极推进中国与老挝之间的减贫合作,仍是迫在眉睫。只有将两国的发展问题共同纳入到同一“命运共同体”之中,方能有利于两国全方位的合作前景,从而实现两国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