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公共物品的高效供给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有力保障。我国作为拥有近14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农业是衣食之源,生命之本,是国家稳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作为农业命脉的农田水利工程,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是保证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护自然环境的有力保障。然而由于我国很多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初期资金投入少,建设标准低,配套设施不完善,后期又缺乏专人管理,年久失修,加之恶劣的自然天气影响,导致我国农田水利供给绩效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改善,将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本研究介绍了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背景及意义,从公共物品、最优分权理论、绩效理论等进行了相关概念介绍。说明了我国农田水利供给的发展现状,指出农田水利建设供给主体单一,人力、资金供给不足,供给决策机制不合理等问题。并用 DEA-Tobit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998-2014年间农田水利供给的综合效率值、规模报酬、影响因素等指标。研究发现,我国农田水利供给绩效整体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的态势。对于我国西部地区,现代农田水利技术的缺乏和先进科学技术的推进不畅,束缚了该地区供给绩效的提高。因此政府应定期组织专业技能培训和指导,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技术的团队。研究还表明了我国农田水利供给规模效率整体下降,说明我国在建设农田水利工程时不能盲目的一味扩大规模,应合理配置资源。在分析影响因素时,结果显示我国农田水利财政支出比重与供给绩效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应引起政府的特别关注,加强各政府间的协调工作,提高资金使用率。通过对我国农田水利供给绩效的研究分析,使人们能够对我国农田水利供给的现状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促进我国政府关于农田水利的立法、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等的不断修改与完善,使我国农田水利供给绩效不断提高。并对稳定农业发展、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