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平行翻译语料库所拥有的大规模原文与译文文本语料和相关计算机分析技术结合所产生的数据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相反地,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方法应运而生,经过十多年的理论阐述与实证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语料库的应用和对比语言学的结合也方兴未艾,并产生了非常可靠和丰富的研究成果。同时,语料库的开发和利用也为描述性翻译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译学界学者基于语料库对翻译文本展开研究,提出翻译中的显化现象(Explicitation)。在四份翻译百科文献中都可以找到显化这一词条(Baker; Delisle, Lee-Jahnke, & Cormier; Shuttleworth & Cowie),然而显化现象的研究目前仍然局限于印欧语系,如英语和德语,英语与挪威语等等。作为翻译共性(Translation Universal)的一种体现,显化现象是否也存在于汉译本中呢?对显化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始于Blum-Kulka。她分析了部分英、法语互译的译文实例,探讨了话语层的显化问题,即与翻译过程中衔接和连贯手段的转换相关的显化。这也是翻译文本区别于原语文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衔接手段显化的一个主要手段就是通过增加连接词,增强译本的逻辑关联和可读性。一般而言,英语注重形合,语篇逻辑关系较多依赖连接词,而汉语则偏重意合,语句间较少用关联词。然而如果显化现象是翻译文本中不可避免的一种共性,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推断汉译文本也存在同样的现象?译者是否也倾向于使用更多的连接词使译本的语篇逻辑关系明朗化?Halliday和Hasan把文本的逻辑关系归结为:附加、因果、转折、时间。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学的相关理论,现代汉语的语篇逻辑关系可分为十类:因果、转折、假设、条件、并列、比拟、让步、比兴、诠释和目的,其中前五类出现频率为最高。本研究利用上海交通大学翻译与词典学中心自主开发的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语料库,着重观察了梁实秋和朱生豪两位大师的译本,通过ParaConc汉英平行检索软件和Corpus Worker’s Toolkit等软件,检索译本中关联词的使用,特别是因果,条件和转折三类关系连接词,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并和原文语句进行比较,从而证明汉译文本中确实采用了更多的关联词来明示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并阐释其本质和动因。与此同时,利用平行语料库的特点,我们也对梁实秋和朱生豪的译本的显化程度进行细致的比较,从而分析了莎士比亚戏剧汉译本中逻辑关系显化的原因。本研究将为翻译中的显化假说,特别是使用连接词明显逻辑关系提出了新的例证支持,并使得该领域的研究扩展到汉语语料的范围内。本研究还以描述性翻译理论为指导,通过对翻译文本的分析,挖掘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不同选择的内在原因。此外,本研究还从戏剧语言的角度,探究了戏剧翻译的特点,这些都为相关的翻译实践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照和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