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流行体,是新近出现并流行的一种网络语言,不仅在网络上风靡,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正式场合中,如大学录取通知书、公路安全宣传用语、政府机关招聘广告,甚至网络通缉令等。网络流行体已经成为一种影响深远的现代语言文化现象,值得引起语言学界的重视和研究。如今,国内学者已经分别从描写语言学、语用学、修辞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及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网络流行体的特征等进行了少量的研究,但未见从认知语用学的视角探索其生成传播机制。本文拟将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和语用学的模因论整合为“FG~+模型”,并以其为理论框架对网络流行体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模因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类型在不同的阶段有所不同,并且随着宿主的行为而改变。在同化、记忆、表达、传播四个模因传播阶段中,模因突显的内容和形式各不相同,这在网络流行体的模因传播中尤为明显。这样,图形-背景就能嵌入到模因的传播过程中,来描述并解释网络流行体生成传播过程中模因的突显变化,使其过程细节描述更加生动具体,也有助于人们掌握网络流行体的创作和使用规律。国内学者常基于网络流行体的特征来为其定义,而未全面考虑网络流行体的其他因素。笔者综合考察了网络流行体的起源、传播、流行、发展、原因、特征等诸多因素,将其定义如下:人们基于网络平台,以娱乐心情、释放压力和讽刺时事为心理追求,以焦点事件、人物及文字等为出发点,运用语篇仿拟、风格模仿、关键字突显、多模态组配、话题拓展、句式规定及语音隐喻等方式来表情达意的一种流行文体。我们还从互联网及各类文章中共收集到截止至2012年底的302个网络流行体并建立封闭语料库,将其分为七种类型并佐以数据和比例:(1)语篇仿拟类(60.60%);(2)风格模仿类(10.91%);(3)关键字突显类(7.62%);(4)多模态组配类(7.62%);(5)句式规定类(6.96%);(6)主题拓展类(4.30%);(7)语音隐喻类(1.99%)。本文依类随机选取七个网络流行体作为代表,对FG~+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该模型可以对所有的网络流行体的生成传播过程做出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