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探讨在正常志愿者和肝纤维化患者之间的肝脏磁共振体素内不连贯扩散成像相关参数值(D、f、D*)是否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 2.比较不同肝纤维化病理分期组间的肝脏磁共振体素内不连贯扩散成像相关参数值(D、f、D*)是否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 3.初步显示在正常志愿者肝脏和肝纤维化患者的肝脏之间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磁共振体素内不连贯运动扩散成像相关参数值差别,评价上述参数值诊断肝纤维化以及区分不同肝纤维化程度的能力。 [方法] 将常规磁共振扩散成像序列的参数做局部修改,取多个扩散系数值(b值),分别为b=10, b=20, b=40, b=60, b=80, b=100, b=150, b=200, b=400, b=800(单位sec/mm2),对39例不同病理分期的肝纤维化患者(S1期15例,S2期10例,S3及S4期14例,2000年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组织病理学分期标准)及19例正常志愿者进行肝脏磁共振体素内不连贯运动扩散成像扫描,扫描时肝脏的解剖上下侧均加饱和带,序列扫描的时间较常规扩散成像有延长,一次成像大约需要6分钟。图像完成后,将肝脏图像信号值经过公式SI(b)=SI0[(1-f)·exp(-b·D)+f·exp(-b·D*)]非线性回归计算,获得磁共振体素内不连贯运动扩散成像相关参数(D、f、D*)具体数值,后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正常肝脏与纤维化肝脏之间、不同病理分期纤维化肝脏之间的磁共振体素内不连贯运动扩散成像相关信号值(D、f、D*)是否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磁共振体素内不连贯运动扩散成像显示、评价肝纤维化的潜力。 [结果] 1.肝纤维化患者组及正常志愿者组的肝脏磁共振体素内不连贯运动成像扫描参数D、f、D*值分别是0.940±0.129vs1.089±0.127(10-3mm2/s,p<0.001),0.126±0.026vs0.163±0.018(p<0.001),9.616±1.747vs12.715±2.335(10-3mm2/s,p<0.001),这三个参数在肝纤维化患者中均显著减低。 2.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进展,肝纤维化患者磁共振体素内不连贯运动扩散成像扫描参数D值未表现出明确的统计学差异(P>0.05),f值与D*值持续减低,统计学差异显著(P≦0.001)。 3.肝纤维化患者磁共振体素内不连贯运动弥散成像扫描参数D、f、D*值具有诊断肝纤维化的能力,准确性中等,最佳诊断分界点分别是0.956×10-3mm2/s、0.144及10.420×10-3mm2/s;f值和D*值具有区分肝纤维化S2期与S1期的能力,准确性中等,最佳诊断分界点分别是0.135、9.928×10-3 mm2/s。 [结论] 1.纤维化肝脏伴随着磁共振体素内不连贯运动扩散扫描中单纯扩散系数D值、灌注分数f值以及假性扩散系数D*值的减低。 2.磁共振体素内不连贯运动扫描参数f值与D*值的减低与肝纤维化程度显著相关。 3.磁共振体素内不连贯运动扩散扫描参数值区分肝纤维化的能力得到一定程度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