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
目前,乙型肝炎属全球性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较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在全世界约有20多亿人曾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其中3.5亿以上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每年由于HBV感染而死亡的人数达100万。现有的治疗乙型肝炎药物有干扰素、核苷类药物、胸腺素,但这些药物长期应用会出现较严重的毒副作用或产生耐药,且价格昂贵。因此,寻找新型、安全、有效的抗HBV药物是医药学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野菊花为菊科植物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 L.,FCI)的干燥头状花序。野菊花的主要成分为萜类、黄酮类、挥发油等。野菊花能增加冠脉血流,降低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免疫功能。另外,野菊花还有抗微生物、抗炎、抗氧化、抗病毒、抗肿瘤等作用。野菊花及复方制剂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等的感染性疾病等。盐酸千金藤碱(CepharanthineHydrochloride,CH)是从防己科千金藤属植物块根中提取分离出的单体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经成盐而得,具有抗炎、抑菌、免疫调节、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升高白细胞、镇痛、诱导凋亡、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等多种生物学活性。但是两者抗HBV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从野菊花提取物及CH中筛选出具有抗HBV活性的药物,进一步进行抗HBV机制研究,为其开发为临床治疗药物提供理论基础。
材料与方法:
本课题采用HBV基因转染的人肝癌细胞HepG2.2.15细胞为筛选模型,以HBsAg和HBeAg为指标对野菊花提取物及CH等样品进行体外抗HBV活性筛选,对筛选出有抗HBV活性的化合物,进一步检测对细胞上清液及细胞内HBVDNA拷贝数的影响,并初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本研究共分两部分,其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抗HBV药物体外筛选研究
选用拉米夫定(Lamivudine,3TC)为阳性药,通过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分析法检测样品对HepG2.2.15细胞的毒性,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用药物干预后第3、6、9天细胞上清液中的HBsAg、HBeAg的变化,以细胞的半数毒性浓度(TC50)、半数抗原分泌抑制浓度(IC50)、治疗指数TI(TI=TC50/IC50)为指标,评价6种受试物的体外抗HBV活性。
第二部分CH体外抗HBV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通过MTT法确定CH对HepG2.2.15细胞的TC50,选取一系列低于TC50的CH作为进一步筛选浓度,分别依次为6.4μg·ml-1、3.2μg·ml-1和1.6μg·ml-1。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CH在用药后第9天对细胞内外HBV DNA拷贝数的影响,计算出CH对HepG2.2.15细胞上清液中及细胞内HBV DNA拷贝数的IC50,根据TI,判断CH体外抗HBV效果。并在HepG2.2.15细胞平台上对CH是否具有抑制HBV cccDNA的作用进行评估,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CH对HepG2.2.15细胞HBV聚合酶(Polymerase,P)基因mRNA表达的活性。
结果:
1:通过筛选,有3种受试药物对HBVHBsAg和HBeAg的TI>1。
2:CH在体外对HepG2.2.15细胞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其TC50约为6.58μg·ml-1;对HBsAg和HBeAg分泌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4.50、4.27μg·ml-11,治疗指数(TI)分别为1.46、1.54;对细胞上清液中HBV DNA拷贝数的IC50为2.24μg·ml-1,对细胞内HBVDNA拷贝数的IC50为2.73μg·ml-1,TI值分别为2.94、2.41;CH对细胞内HBV cccDNA的抑制作用较明显,6.4μg·ml-1CH对细胞内HBV cccDNA的抑制率达到92.4%;RT-PCR检测结果表明,高剂量CH对HBV P基因的mRNA表达抑制作用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并且抑制作用强于阳性药3TC对照组。
结论:
1、通过对6种受试物的抗HBV活性筛选,发现3种受试物有明显体外抗HBV活性。
2、CH具有明显的抗HBV的作用,其作用不仅抑制HBV分泌HBsAg、HBeAg,同时还抑制HBV DNA复制,抑制细胞核内HBV cccDNA合成,在转录水平抑制HBV P基因mRNA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