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杰作。它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有显著地位的小说,也是世界闻名的一部小说。它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萨克雷称赞这本著作为“一位伟大天才的杰作”。乔治·艾略特则深深地被《简·爱》陶醉了。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译介到中国以来,一直深受我国读者的喜爱。其汉译本已逾二十余种,其中,李霁野、祝庆英、吴钧燮、黄源深的译本较为出色。这些译本同时也引起了翻译界的学者和专家的关注,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大都是微观层面的,主要对《简·爱》翻译的语言、风格和文化等方面进行探讨,比如在交际修辞、小说对话方面等。到目前为止,还很少对《简·爱》翻译的全面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作者借助顺应论这个理论框架尝试从一个相对全面的角度来研究祝庆英的《简·爱》译本的翻译。顺应论是维索尔伦在1999年提出来的一个理论,被称为是“一个非常具有解释力和应用价值和发展前途的语用学理论,因为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阐释当今的语用学”(何自然,于国栋,1999:428-435)。这个理论的核心是语言使用是一个动态顺应的过程。顺应论的四个研究维度是: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这四个维度很好地契合了动态的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社会、文化和认知因素。所以顺应论被应用来研究翻译这个复杂的语言使用过程。本文从顺应论的角度来分析祝庆英的《简·爱》的翻译,旨在研究翻译现象及其本质并证明顺应论对翻译具有强大的解释力。本文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部分。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方法、问题和意义。第一章回顾了学者和翻译家以往有关运用顺应论对一些翻译进行的研究成果,以及从不同角度对《简·爱》译本所进行的探讨及评析结果。第二章是理论框架,首先大致介绍了顺应论,然后又简单概述了基于顺应论的翻译研究,指出翻译过程实际上是译者有意无意地选择顺应的过程。大致介绍了顺应论的理论框架。第三章首先简单介绍了《简·爱》及其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祝庆英的《简·爱》中译本及其译者自身。然后以祝庆英的《简·爱》中译本为个案,从顺应论的角度,分析了其翻译,证实了顺应论对翻译的强大解释力。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本文从顺应论的角度分析祝庆英对《简·爱》的翻译,指出翻译实际是在翻译目的的指导下,译者在不同意识程度下动态地对语境关系及语言结构等层面做出顺应选择的语言转换和文化传递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为实现翻译目的不断做出顺应选择。所以译者在翻译前应该首先明确自己的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综合考虑语境关系及语言结构等层面的因素,做出最佳的选择。翻译中很多问题在顺应论框架下能得到很好的解释,因此顺应论对翻译有很强的解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