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Oryza sativa L.)是禾本科单子叶植物,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我国的水稻种植已有8000年的历史。在古代,人类通过对野生稻的驯化使其成为半栽培稻或栽培稻,经过多年的选择利用,水稻产量已取得很大进步,但是仍然满足不了现在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依然是目前研究的重中之重。近几年,袁隆平院士注意到株型在超级杂交稻育种中的重要性,提出了选育超级杂交籼稻的典型“叶下禾”株型模式:即上部三叶长、直、窄、厚、V字型。其可以充分发挥剑叶冠层在生育后期群体光合作用,增加日产量。理想株型的提出,为改良植株株型提上一个新的日程。在水稻株型研究中,叶形态的研究是最关键部分之一,对其发育和遗传控制机理的深入研究,为改良水稻株型和提高产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有关叶形态的研究很多,但在袁隆平院士提出的上三叶5个形态指标研究中,窄叶研究相对较少,尤其在调控窄叶发育基因的定位和克隆方面。西南大学水稻研究所在缙恢10的EMS诱变群体中发现一个窄叶突变材料,表现为叶片中窄。为进一步了解其形态特征变化和遗传特性,我们对突变材料连续5代自交观察,其性状表型一致,说明已经稳定遗传。2007年在重庆配制西农1A×nal(t)杂交组合,同年秋季在海南种植F1,收获F2,2008年在重庆种植F2,获得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群体。1突变体形态特征分析我们对突变体亲本和缙恢10进行田间调查和数据统计,发现突变体表现为叶片变窄而叶长不变,植株半矮化,节间缩短变细,平均穗长缩短,一次枝梗数减少,籽粒变窄变长,结实率降低等一系列突变表型。突变体株高平均为86.10 cm,只有野生型的86%,达到极显著差异。突变体苗期和成熟期叶宽度平均为0.99 cm和1.42 cm,分别占野生型的76%和74%,成熟期总叶脉数占野生型79%,均达到极显著差异。突变体成熟期倒一、二、三节间长和宽平均在9.16 cm、6.97 cm、3.57 cm和0.31 cm、0.36 cm、0.45 cm,分别占野生型的63%、83%、71%和78%、72%、79%,倒一节间上体现尤为明显,达到极显著差异。突变体结实率明显降低,只有66%,籽粒变窄占野生型的86%,并微长于野生型。平均穗长,一次枝梗数等变化都达到显著差异。2遗传分析以西农1A作母本,nal(t)作父本,配制杂交组合,F1所有的单株叶片均表现正常,表明突变性状受隐性基因控制。F2群体出现正常叶片和突变叶片两种表型单株,其中正常单株1966株,突变单株647株,X2测验表明正常株与突变株的分离比例符合3:1(X2=0.0866<X20.05=3.84),进一步表明该窄叶突变体由单隐性核基因控制。3分子标记定位选用393对均匀分布于12条染色体上的SSR标记对亲本西农1A和nal(t)进行多态性分析,具有多态性的标记90对,多态性频率23%。利用F2群体中的647株窄叶突变株作为定位群体。首先从F2中分别选取10株正常单株和10株突变单株,等量提取基因组DNA后构建正常基因池和突变基因池。利用亲本间差异引物扩增正常基因池和突变基因池,出现多态性的引物进行F2单株验证。结果发现位于第12染色体的标记RM1261与窄叶突变基因表现连锁,遗传距离为17.5 cM。进一步在RM1261的两侧设计SSR引物,最终把NAL(T)定位于第12染色体末端RM28537和RM6869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9.00 cM和3.10 cM,本研究的初步定位结果为该基因的精细定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基因克隆功能分析等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