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影响力的作家,她的人生虽然只走过了短短三十一年的光阴,但其创作的影响力时至今日依然持久不衰,可谓不负韶华。虽然萧红遗世著作不多,成果却是显著的,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已成传世名作,其作品闪现的人文主义光辉发人深省、引人共鸣。本论文试图结合近年来兴起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概念,从文献整合、校勘、考证、辑佚、出版等角度对萧红的作品进行探析。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多重文献审视下的“萧红”形象研究;第二章,多重文献审视下的同题材写作现象研究;第三章,萧红作品版本研究——以《呼兰河传》为例;第四章,文献学献疑。第一章多重文献审视下的“萧红”形象研究试图通过整合有关萧红的文献,如书信、回忆录、传记等,梳理萧红形象。萧红与友人的通信是最能反映萧红心灵困境的资料,友人回忆文也是了解作者生平的珍贵文献,而萧红传记有的评判客观,有的则不免刻下了“为亲者讳”的烙印。这个梳理工作并不是要为萧红正名,而是尊重历史,尊重文学史中作家的印记。第二章多重文献审视下的萧红作品研究力求从新视角切入,对《马伯乐》与《逃难》、《小城三月》与《叶子》、《呼兰河传》与《后花园》几组作品做出对照分析。这几组作品都有着相似的题材,《逃难》、《叶子》和《后花园》都是萧红的早期创作,其创作风格暂不鲜明,在技法的纯熟度和主题的深刻性上也远不如晚些时候创作的《马伯乐》、《小城三月》和《呼兰河传》。而结合萧红相关文献,可窥探其创作改进的内因。第三章萧红作品版本研究,针对萧红的经典小说《呼兰河传》做一个版本源流概述,通过对校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版本的异文,以及整合不同时期的《呼兰河传》“副文本”因素,试图探讨文字流变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语境。第四章试图对萧红作品集的编纂提出问题,校勘问题的缘起是2014年中国青年出版社版《萧红全集》所采用的校勘方法有待商榷,辑录问题的缘起是萧红的部分小说和散文同时出现在其文集中,这反映了目前出版界在萧红作品体裁的定性方面仍未达成一致。另外,还需特别探讨萧红参与的集体创作的归属权的问题,这决定了该作品能否收录全集当中。该研讨为今后萧红作品的出版提供一份参考,以助力其作品集出版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