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表面处理全解剖式氧化锆全瓷冠磨耗性能的对比研究

来源 :广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nany_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经抛光、上釉及喷砂三种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处理的全解剖式氧化锆全瓷冠二体磨耗实验后的体量损失、表面磨损情况以及副配的天然牙磨损情况。评价三种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对全解剖式氧化锆全瓷冠磨耗性能的影响,指导临床选择更好的氧化锆全瓷冠的表面处理方式以降低修复体及对颌天然牙磨损程度。方法1.3Shape扫描仪扫描右下第一磨牙的预备体石膏模型(按《口腔修复学》第六版教材中牙体预备标牙合面预备1.5-2.0mm,颊、舌侧预备1.5mm,邻面预备1.5mm,由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科医师预备),使用CAM雕刻机切割制作15个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预备体代型。2.3Shape扫描仪扫描前一步中制作的右下第一磨牙PMMA预备体代型,使用CADCAM系统制作15个全解剖式氧化锆全瓷冠,平均分为3个实验组,每组5个试件,3个组分别用抛光、上釉、喷砂三种方式处理试件表面,粘接于PMMA预备体代型上。3.选取硬度对比无差异(P>0.05,α=0.05)的新鲜拔除的上颌第一前磨牙15颗,取相对无磨耗的非功能颊尖作为对磨物,包埋于自凝树脂内,制作直径为6.2mm,高度为10mm圆柱形底座,并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试件,抛光20s后与氧化锆全瓷冠试件对应作为副配。4.将配对好的3组试样置于UMT-3微摩擦磨损仪上,在人工唾液环境中进行二体磨耗实验,实验频率为0.2Hz,加载力10N,实验时长为1小时。5.实验前后每个样本进行质量测量,同时使用磨耗仪匹配的软件记录每个样本的动态摩擦系数平均值、观察动态摩擦系数变化,将3个实验组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6.从3个实验组中各选取1个样本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磨损表面形态。结果1.三组不同表面处理全解剖式氧化锆全瓷冠磨耗实验后损失质量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抛光组与上釉组、喷砂组与上釉组结果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抛光组与喷砂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全解剖式氧化锆全瓷冠磨耗量由小到大依次是:喷砂组、抛光组、上釉组。2.三组副配天然牙磨耗实验后损失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副配天然牙磨耗量由小到大依次是:抛光组、喷砂组、上釉组。3.抛光组与上釉组、抛光组与喷砂组摩擦系数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上釉组与喷砂组摩擦系数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抛光组、上釉组、喷砂组摩擦系数由小到大依次是:抛光组、喷砂组、上釉组。4.抛光组摩擦系数保持一个较稳定的变化水平,无增大趋势。上釉组起始阶段摩擦系数变化保持稳定水平,中后期摩擦系数振幅增大,变化剧烈。喷砂组摩擦系数一直保持稳定的振幅,随时间延长摩擦系数呈缓慢增加趋势。5.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抛光组样品表面磨耗区域可见有犁钩状磨痕,局部可见微裂纹,有磨屑剥脱、粘着;未磨耗区域可见因抛光形成的犁钩状浅划痕。上釉组样品表面磨耗区域凹凸不平,磨耗面局部有锐利的边缘,散在大量颗粒状磨屑;未磨耗区域表面光滑,仅有少量杂质附着。喷砂组表面磨耗区域可见犁钩状浅划痕,少量磨屑附着,无明显孔隙;未磨耗区域表面不平整,有许多因喷砂去除细小颗粒后形成的孔隙。结论表面抛光处理比上釉和喷砂处理更利于防止全解剖式氧化锆全瓷冠自身及对颌天然牙的过度磨耗。三种表面处理方式中,抛光是作为全解剖式氧化锆全瓷冠表面处理的最佳方式。
其他文献
目的:   1、探讨4种不同螺纹形状的种植体对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的影响,寻找最佳的螺纹形状设计。2、比较不同直径、长度的种植体对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的影响。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做好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工作,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激发学生创造性,让学生能够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人。为此,本文将以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为例,针对如何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开展创新思维的培养工作进行探究。  【关键词】创新思维;素质教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
目的:利用CBCT测量与分析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汉族上颌窦形态,上颌窦外侧壁骨内血管发生率,上颌窦相关线性距离,比较两民族差异性及其对上颌后牙区种植手术的影响,并为上颌窦
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探讨上腭微种植体间接支抗对后牙在三维方向上的支抗控制作用及其连接的最佳牙位,为正畸临床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CBCT扫描头部获得图像数
目的:应用CBCT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及矢状骨面型青少年气道体积、长度及最小横截面积的差异。材料与方法:选择2012年1月-12月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的75例患者(男
笔者以思维导图的巧构,一步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以思维导图的延伸,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透视作者,以思维导图的完善,一步步引导学生跳出文本,为我所用,并将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