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 ssp. sinensis)不仅是优良的多用途树种,而且无性繁殖能力极强,能通过串根萌蘖而“独木成林”,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人们对中国沙棘进行了广泛而持久的研究,但内容主要集中在栽培技术和开发利用等方面,关于平茬萌蘖种群动态的研究目前尚无报道。为此,以样地每木检尺资料为基础,根据“空间差异代替时间变化法”以及“样地编年序列法”的原理,探讨了中国沙棘平茬萌蘖种群的结构、密度、生物量和生长量动态规律,期望为沙棘平茬萌蘖林的经营管理提供依据,同时丰富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内容。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沙棘平茬以后,可依靠强大的水平根萌蘖和伐桩萌蘖实施种群恢复。(1)种群通过萌蘖植株的出生与死亡调节不断改变种群结构,使其经历增长(4a以前)、稳定和衰退(6a以后)阶段。在种群衰退过程中,大树死亡或倒伏形成林窗,部分地段的光照等条件得到改善,种群通过水平根萌蘖和伐桩萌蘖实施林窗更新,从而使幼苗幼树的比例回升。因此,最后形成了介于稳定和衰退结构之间的过渡类型,即幼苗幼树比例高于衰退型而低于稳定型、中树大树的比例高于稳定型而低于衰退型,这种独特的结构具有潜在的种群恢复能力。(2)种群通过萌蘖植株的出生与死亡调节,不断改变着种群个体数量和种群结构特征。种群密度随着年龄的增大先上升(4a以前)后下降,然后稳定在一定水平上。同时,通过萌蘖植株及其分蘖的出生与死亡调节,种群在演替前期以密度大、个体小、合轴型植株多为特征,这样不但有利于整个种群在条件适宜时尽快地占领生境空间,而且有益于对生境资源的充分利用;种群在演替后期以密度小、个体大、单轴型植株多为特征,这样不仅提高了植株在异质生境中的存活和生长概率,也有利于种群持久性的维持。(3)中国沙棘平茬萌蘖种群及其构件生物量积累过程均符合logistic方程。在种群生物量积累过程中,5a以前为缓慢积累阶段、5a~9a为迅速积累阶段、9a以后积累速度明显下降并趋于上限。在构件生物量的积累过程中,地下生物量具有前置效应而地上生物量积累具有滞后效应。同时,中国沙棘平茬萌蘖种群通过生物量投资格局的改变调节种群增长和个体生长动态。前期,种群将大多生物量投资于萌蘖根的生长和延伸,从而提高无性繁殖能力和对地下空间的占据能力,为种群扩散和发展奠定基础。中期,种群主要将生物量投资于树干和枝条的生长,以加速对地上营养空间的占据、利用和种群的干物质积累。这种生物量分配格局,表现了中国沙棘的能量投资对策,它与种群动态相辅相成。(4)中国沙棘平茬萌蘖种群平均高度、地径、冠幅以及种群盖度随年龄的增长符合logistic方程,可分为缓慢增长阶段(4a以前)、迅速增长阶段(5a~ 9a)、增长速度明显下降并趋于上限阶段(9a以后)。同时,中国沙棘树高、地径和冠幅的生长具有协同现象,它们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因子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