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论述抗战时期儿童文学的中国想象问题。五四时期伴随着“儿童的发现”,儿童文学多关注儿童的“个体性”、“个性主义”、“启蒙性”,1937年全民族抗战后,抗日救亡成为抗战文学的表达核心,儿童文学也自觉加入了国家宏大叙事的话语实践中。民族危机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儿童观,也改变了儿童文学既有想象中国的方法,重新发现了儿童的身份和地位,儿童和国家的关系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出来,并取得了紧密的联系。抗战建构了新的儿童主体,给儿童文学带来了新的特质,体现在儿童文学创作的题材、主题、内容之上:儿童不再仅仅被放在家庭环境中和启蒙视角下讨论,而是被放置在社会、战争、国家的大背景下,成为“国家的孩子”,催生了“抗日小英雄”“无产阶级小战士”等儿童形象,儿童在参与革命救亡过程中的成长也成为了新的文学主题。与此同时,儿童文学在书写现代中国的过程中,在主流宏大叙事之外,儿童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反过来也丰富了抗战文学的内涵与想象,如私人化的战争表达、儿童区别于成人的独特情感体验等,为抗战文学提供了新的书写视角。本文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抗战背景下儿童的发现”,将论述战争如何改变了儿童文学既有想象中国的方法,重新发现与认识了儿童。本章将从教育现实功用的加强、儿童主体身份的确立两方面进行讨论。第二章“儿童主体与中国的同构”,当儿童被纳入到民族国家想象这一现代话语叙事之中,战争带给儿童文学一些新的特质,体现在题材、内容、主题之上。战争使儿童文学建构了新的儿童主体,强化了儿童身上的国家意识,儿童形象在塑造过程中表现出集体取代个体、儿童与国家同构等现象,催生了“战斗小英雄”这一新的儿童类型,儿童文学也热衷于在成长主题之下呈现儿童与中国建设的关系,儿童与中国产生紧密的联系。第三章“抗战儿童文学的另类中国想象”,将要探讨的是,在一片抗敌救亡、歌颂战争、奋勇杀敌的主流国家叙事之中,儿童这一群体的特殊性使其创作不同于一般的抗战文学,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创作实际上包含着对个体感受的表达、对战争的反思、对儿童的关怀、以致对民族国家意识的解构。战争叙事下的另类中国想象为丰富既有的历史想象与抗战文学提供了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