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文化身份,通常有两种概念:一是文学和文化研究中某个民族或群体在某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本质特征;二是文化身份是不断变化的,在历史中不断被构建的一种身份定位。西方对中国文化身份长久以来误解颇深,而且认识不足,因此需要通过文学翻译来再现一个真实的当下文化身份。而中国官方主要通过翻译、重译传统经典来阐释当下的中国文化身份。本文将就此探讨翻译、重译传统经典的动机以及经典译文在西方读者认知中国当下文化身份中发挥的作用。本文把整个翻译行为纳入文化身份构建理论中进行考察,把翻译经典视为一种对历史的回忆行为,每次回忆都充满了对历史的篡改,篡改的目的就是为当下的文化身份提供合法的历史说明。通过对《论语》和《浮生六记》不同译本片段的分析,发现译者均不同程度地对译文进行操纵,从而使得经典中的文化身份与译者所处时代的文化身份一致。除此之外,通过比较《浮生六记》的诗学特点和林语堂所代表的言志派的诗学主张(把诗学主张视为某个学派的文化身份),发现两者在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因此本文认为翻译、重译经典的动机在于为当下文化身份的合法存在提供一个令人信服的历史依据。更为重要的是,经典中不断被调整、操纵的历史文化身份与当下的身份有一种一致线性关系(consistent linear relation)。这种由于操纵形成的一致线性关系可以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条可以追溯历史依据和原型的路径,从而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当下身份的历史内涵进而接受当下文化身份。因此,西方对中国文化身份的了解是建立在对中国当下和过去文化身份的充分了解之上,这就决定了经典文学翻译和当代文学翻译对于再现文化身份来说是同等重要。但是对近三十年来当代中国文学翻译的粗略考察,发现中国官方的文学翻译计划集中在经典翻译和重译,而西方出版社的翻译计划又集中在乡土文学和女性文学,而两者很大程度上都指向了一个落后、神秘,充满性欲的中国文化身份。各方的翻译计划都不利于全面真实地再现当下的中国文化身份。因此国内外的赞助商和译者应该重视翻译反映当下各种文化身份的当代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