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患者的外科治疗与疗效,以及影响患者术后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217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临床资料(已排除无效的14例病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三组:保守治疗组(A组,34例)、索拉菲尼治疗组(B组,55例)、联合治疗组(C组,128例)。其中,A组患者仅行保肝、增强免疫力及抗肿瘤药物治疗;B组患者单纯口服索拉菲尼药物治疗,起始剂量为每次400mg,每日2次,治疗过程中可依据不良反应情况调整用量;C组患者行外科手术切除(71例患者行肝癌联合门脉癌栓及受累门静脉切除,57例患者行肝癌切除联合门脉切开取栓或肝断面取栓)+术后1月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治疗。统计学分析三组患者0.5、1、2、3年生存率、总生存时间(OS)、疾病进展时间(TTP)之间的差异以及影响患者术后的预后因素。结果:一、保守治疗组患者0.5、1、2、3年生存率分别为11.8%、0%、0%、0%;索拉菲尼治疗组0.5、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3.6%、34.5%、3.64%、0%;联合治疗组0.5、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4.4%、55.5%、14.8%、5.47%。保守治疗组患者中位OS为3个月,中位TTP为1个月;索拉菲尼治疗组中位OS为9个月,中位TTP为4个月;联合治疗组中位OS及中位TTP分别为12.5个月、5个月。统计学分析表明,联合治疗及服用索拉菲尼的患者中位OS及中位TTP均明显长于保守治疗组(均P<0.05),但联合治疗的疗效更具有优势。二、三组患者间的基线资料,包括ECOG评分、门静脉癌栓类型、Child-Pugh评分、术前甲胎蛋白水平及肿瘤大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多因素分析说明门静脉癌栓类型、ICG15分钟滞留率及术后化疗栓塞次数是影响手术切除术后疗效的危险因素。结论:(1)对于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可以积极采取外科手术联合术后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治疗效果优于保守治疗以及索拉菲尼。(2)门静脉癌栓类型、ICG15分钟滞留率及术后化疗栓塞次数是影响手术切除术后疗效的危险因素,应予以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