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1843年美国纽约Erie Railway公司发行世界上第一只可转换债券融资开始,到20世纪60、 70年代,随着欧美国家市场利率上扬,拥有转股特性的可转换债券由于利息低于普通债券,得以在资本市场中受到重视和发展,其相关研究工作逐渐展开。可转债于1990年代引入我国,经历十几年的发展初具规模。我国公司运用可转债进行融资近年得到极大的重视和发展。各位专家学者和资本市场参与者针对可转换债券融资问题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观点。杨如彦、魏刚等提出公司运用可转债融资应注意偏重于可转债的股性还是债性,发行方合同的设计对不同对象要考虑激励相容的问题。佘运久提出发行可转债时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可靠性以及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柠檬效应”、“逆向选择”等问题。盛小芳提出可转债的发行对于筹资人和投资人都存在风险及如何防范的问题。笔者运用规范的研究方法,结合实例资料,在计算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认识到现代公司的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的融资,尤其离不开能够相对降低企业融资风险的金融工具。当前,我国的公司企业不再单纯依靠政府主导从银行间接融资,已经迈开从发展中的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步伐。相对于发行股票融资,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融资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同时也面临着可转换债券的稀释效应和税盾效应,这使得可转换债券作为公司的融资工具又具有更加深远的研究意义。可转换债券是以公司债券为载体,允许持有者在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价格转换为公司股票,兼有股性和债性的金融工具。为了成功发行可转换债券融资,公司在设计发行方案时需要重点考虑可转换债券的稀释效应和税盾效应,同时其发行定价中蕴含着公司公司破产的风险。一直以来,可转换债券的内含价值和市场定价问题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重视。传统的方法包括将其价值分解为直接债券价值与转换价值之和的模型,以及使用CAPM理论将可转换债券作为市场证券组合的一部分,从而对可转换债券定价。随着期权理论的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