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明确提出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该课程目标的提出,既体现了信息社会的时代特征,也反映了时代对于社会个体的素质需求,而且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信息技术课程发展阶段性成熟的标志。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承担了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重任。信息素养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之一,就其综合性质来说,信息素养是隐态的,是信息文化在个体身上的浓缩。英国物理学家、哲学家波兰尼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分类理论自提出后逐渐得到教育界人士的认可和重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分类理论与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育的功能表面是教书育人,实质是传授给学生显性知识和帮助学生生成隐性知识。相比较而言,隐性知识对个体的影响更大,作用更持久。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从隐性知识的角度来审视教育,审视课堂教学,并且日益与具体学科结合起来。教育教学中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成分,以及存在影响学生隐性知识生成的诸多因素。本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侧重从隐性知识角度来看待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初步对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隐性知识成分进行分析,概括出了影响学生隐性知识生成的课堂环境因素以及师生的隐性知识特点,在实践研究中根据这些因素和特点,设计了有意识地加强隐性知识传授的教学过程,并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和评价。整篇论文从内容上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理论阐述部分,分为研究背景、隐性知识理论,以及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目标、特点等方面。第二部分是理论的分析应用部分,该部分重点分析了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课堂中的隐性知识成分,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信息技术教学具体内容——图形图像的处理,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教学实践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