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个20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一个“现代文学改编热”的时代。文学名著所具有的丰富的审美内涵、浓郁的文化底蕴和富有时代气息的艺术个性都有助于电影品位的提升。在此期间沈从文的《边城》、《萧萧》、《丈夫》也相续被改编成为电影,走向大众。不少学者从事沈从文小说作品、散文研究,其中不乏名家。但有关沈从文小说的电影改编及其研究,却相对较为沉寂。在当代,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和艺术媒介、艺术载体的不断变化,用新的媒介和载体来阐释文学作品也越来越普遍。改编者遵循一定的电影规则,将文学作品转化成电影作品,是文学作品的另一种解读,也能用另一种方式发现作品新的内涵。对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的电影改编情况的分析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于是我选择了这个题目,具体分析比较了小说文本与改编电影之间的相同与差异以及两种艺术手法所带来的不同魅力。电影和小说是两种不同的媒介,电影和小说又是两种不同的文艺样式,然而两者通过电影改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本文试图分析沈从文小说的电影改编,寻找从沈从文小说文本到电影之间叙事层面的不同,人物形象的差异,商业资本对电影主题方面的影响,编剧导演个人风格的融入等,这不仅是影视艺术自身运作的结果,也不纯粹是导演的个体性艺术体验,它们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时代的影响,带有当时社会文化思潮的痕迹。全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四个部分。绪论部分:简单论述了80年代小说电影改编的意义。正文有四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小说到电影:艺术形式转换与审美需求的变迁。这部分主要讨论了商业资本对电影主题的影响、小说与电影艺术表现形式的差异以及小说与电影的不同艺术魅力及其受众人群的问题。电影依靠了文学改编获得了剧本,而沈从文与作品也在很大程度上通过电影而推广,被更多的人熟知。很多观众第一次了解沈从文就是从观看电影《边城》开始的,改编成的电影热播也曾经掀起了一阵沈从文研究热。而电影和小说的表现手法有所不同,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文字间接的表达抽象的思想意念,描绘细腻的感情和复杂的心态。而影视作品的表现手法是直观形象的,是利用画面、镜头、对话、音响、节奏等多种表现手段来突出主题,刻画人物以及表达思想的。这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给读者或观众带来了不同的理解,而这种不同的原因也是导演和小说家不同的审美倾向造成的。沈从文的作品在凌子风、谢飞、黄蜀芹等导演的不同的诠释下具有各自的特色。第二部分研究了沈从文小说与电影改编中叙事分析的不同之处:沈从文小说与电影的叙事区别,主要集中在主题的增删、叙事视角的不同、叙事节奏的紧凑度不同等。小说中的故事可以多条线索并行发展,而影视尤其是电影的故事线索必须相对简洁单纯。电影的内容如果和小说完全一样,观众也只会将它看作是原著的影视化,而由于导演的心思巧妙使电影与小说之间又有了差别,可以使观众感受到了小说改编的时代感。小说家沈从文采取的是第三人称叙事视点,作者假定作品人物在哪儿做什么,他们在想什么作者都知道的。这种叙事视点的好处在于可以同时描写各个人物的心情状态,从船上到乡下,从现在到两年前,没有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电影中这种第三人称叙事运用“画外音”叙述声音直接表达出来的,带有直观感知的听觉性,这显然比小说叙事中的同类人称效果更有几分优势。小说要求具有更严密的逻辑性,而电影更加侧重于叙事的紧凑性。导演对影片节奏的把握和体现,对创造影片的风格起着决定作用。导演尽量描写原著的湘西风景,配画外音的解释给观众看,对于观众的生理心理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使观众能亲身感受小说里的艺术描写。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了沈从文小说与电影人物,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的经典人物,其中“土里土气”的湘西少女特别引人注目。他用含蓄的笔调来描写了小说人物的恋情纯净,他笔下少女的爱情都很简单,没有其他小说那种大起大落、波澜起伏的曲折情节。她们大多生活在经济并不富裕而充满爱的家庭气氛中,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淳朴和谐的乡风乡俗陶冶了她们自由而舒展的人性。美丽的大自然铸造了她们强健的体格和娇好的容貌,她们个个都天然艳丽,充满灵性、强健、耐劳、生气勃勃、冰清玉洁、温婉多情。作者从多方面入手来塑造少女形象,但更侧重于描绘她们对爱情和生活的态度。她们对爱情的态度——诚实、热情、严肃。沈从文在湘西世界里传达了他企图以湘西传统文化对抗“现代文明”的愿望和心声,热情地礼赞人的美好心灵和天性,站在生命价值的角度,赞扬人性美、人情美、人生美的态度。在“乡下人”身上寄托了与“文明人”不同的审美理想,表现了他对伦理道德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审美价值取向。第四部分的内容为三部小说电影改编的不同风格,凌子风在电影《边城》中对原小说中悲惨状况进行了美化、改革了原著的意味。这部电影是凌子风的力作之,一反他过去那种粗犷、雄浑的风格,而给人以细腻、抒情、清新的美的感受。谢飞的《湘女萧萧》描写了女性的不幸命运,并对女性寄予了深厚的感情。影片一方面在抒情的温暖色调中为萧萧美好的生命力唱出了热情的歌;另一方面又在幽暗、压抑、冷竣的色调里传达出一种令人窒息的封建文化氛围,并在不断的对比冲撞中加以强化。在《村妓》则呈现了黄蜀芹独特的艺术思想。《村妓》中强化着女性形象的完整性,并透过形象显出对儒、道、佛诸家组合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叛性,从而在银幕上为女性争得应有的地位,这是对历来传统女性形象的残缺性所提出的形象质疑。结语是从沈从文小说电影改编的得失看文学剧本对电影创作的双重效应,文学改编方面本身需要克服的问题是:一方面是没有很好地对一些名著中明显存在的落后文化因素加以甄别和克服,甚至还有所渲染,使名著中的思想精华没有得到很好发扬;另一方面则存在对名著的“庸俗”化处理,有意迎合低级趣味,降低了原著的思想含量和艺术品位。通过分析沈从文作品改编的优缺点可以对我们克服在文学改编中所存在的问题有所帮助。为今后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提供必要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