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β-硫酸酯乙基砜基)苯胺(俗称间位酯)与2-氨基-4-(β-硫酸酯乙基砜基)-6-磺基苯酚是乙烯砜型活性染料的重要中间体。3-(β-硫酸酯乙基砜基)苯胺生产工艺虽然已趋成熟,但伴随着以环氧乙烷为烷化剂进行羟乙基化和加氢还原新工艺的采用,产生了副产物难分离、羟乙基化产物精制成本高等一系列亟待改进新的问题。2-氨基-4-(β-硫酸酯乙基砜基)-6-磺基苯酚在现有生产工艺中,由于羟乙基化时副反应多,导致总收率低、成本较高。而对于上述过程中的化学问题,文献未见记载。如何简化工艺、提高收率、降低成本、减少三废,应从深入研究这两种中间体的基础研究入手,在弄清反应机理的基础上,对其合成工艺进行优化。本文通过对3-硝基苯亚磺酸钠(SF)与环氧乙烷加成制备3-(β-羟乙基砜基)硝基苯(H)产物的全分析,对加成反应的副产物的结构和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反应中主要副产是1,2-二(3-硝基苯基砜基)乙烷(DS)和1,2-二(3-硝基苯基砜基)二乙醚(E)。其形成机理是:由于硝基的强吸电子性,化合物H先生成相应的乙烯砜V然后分别与SF或另一分子H加成,形成DS和E。动力学研究测定了E和V的水解反应及其逆反应速率常数。H转化成V的反应速率常数比相应的逆反应V水解反应速率常数小两个数量级。计算得到的表观活化能表明醚化物分解的活化能最大。表明升温有利于醚化物的水解。在上述基础研究的指导下,提出并优化了副产物回收工艺,并根据物料的性质提出母液筛分法分离主副产物。2-硝基-4-(β-羟乙砜基)氯苯合成中,对氯磺化、亚硫酸钠还原和环氧乙烷加成工艺进行了优化。氯磺化收率提高15%,在亚硫酸钠还原时加入表面活性剂改善了传质,使工艺稳定,收率提高约10%。总收率从26%提高到41%,为现有生产工艺收率的164%。3-硝基-4-氯苯亚磺酸钠(CSF)羟乙基化基础研究表明,在3-硝基-4-氯苯亚磺酸钠硫原子羟乙基化的同时,存在着氧原子上羟乙基化生成3-硝基-4-氯苯亚磺酸(β-羟乙基)酯(CSFE)的副反应,从而证明亚磺酸存在互变异构,异构平衡取决于亚磺酸本身结构和其所处环境。3-硝基-4-氯苯亚磺酸钠(CSF)羟乙基化时主要有三类副反应:除了上述氧原子上羟乙基化生成3-硝基-4-氯苯亚磺酸(β-羟乙基)酯外,主要为苯环上受亲核试剂进攻,脱氯生成4-氯-3,2’-二硝基-4’-(β-羟乙基砜基)二苯砜(MCBS);以及产物转化成乙烯砜后与亚磺酸加成生成化合物1,2-二(4-氯-3-硝基苯基砜基)乙烷(CDS)。在合成中间体2-氨基-4-(β-硫酸酯乙基砜基)-6-磺基苯酚的基础上,进一步合成了甲(?)型染料活性蓝220。并对甲(?)型活性染料合成中芳腙与邻氨基酚重氮化合物的反应以及甲(?)型活性染料结构化学进行了研究。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及色谱-质谱联机证明:在类似结构的甲(?)型活性染料合成中,偶合得到的甲(?)染料以与铜离子以四啮配位为主,经酸或碱处理后,染料分子量未发生变化,但其结构发生了变化,由四啮配位转变为其相应的同分异构体——三啮配位的甲(?)染料。与四啮配位的异构体相比,三啮配位的甲(?)染料可见吸收谱带的半峰宽度较窄,λmax蓝移,色光较明亮。通过一系列甲(?)型染料的光谱数据对比,可以确定,该类型染料发色体的电子转移方向是由分子中心向周边转移。对两种甲(?)型活性蓝染色性能十大参数进行了评价,为其复配和商品化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