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学旅行是地学旅游的重要任务和内涵,也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倡导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据统计,我国大约有1亿8千万中小学生将开展研学旅行。而地学研学是最“困难”的研学活动,解决这个难题的关键在于了解人的认知学习特性,并由此建立起人与地学知识间的联系。本文从体验性活动与认知神经科学理论入手,结合群体动力学、认知心理学以及体验类型等相关理论叙说,探讨人的学习过程与认知思维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以库伯“学习圈”理论中的体验学习过程及其结构划分,即具体经验(Concrete Experience)、思考观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概括假设(Abstract Conceptualizaton)、反复验证(Active Experimentation)四个阶段与过程为依据,尝试建构了本文关于地学研学旅行的“学习圈”体验学习过程和结构。基于上述认知,本论文以中小学生为主要对象,探讨其在地学研学旅行过程中如何开发智力、习得知识,建立起与地学知识间的联系。本文还论证了体验学习过程中二者的多重角色身份及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并引入设计思维关于三个约束性“圈层”及其教与学的创新性,尝试创建基于“学习圈”理论的地学研学旅行设计思维模型。贵州是地学研学旅行重要的目的地,尤以三叠纪地学旅游最具价值禀赋。三叠纪地质遗迹作为在地球演化史上因内外营力作用形成的地质自然遗产。包括具有突出美学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貌、标准地层剖面和构造形迹,以及有价值的古生物化石、矿物、岩石及其产地、水体资源和地质遗迹,在地球46亿年演化历史中,是研究和探索地球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宇宙奥秘和人类发展等诸多问题的载体,三叠纪复杂庞大的知识体系可开展多样性的研学体验教学课程。本文以上述理论模型为基础,依托三叠纪地学资源,完成了贵州三叠纪研学旅行的理论结构,设计了六个类别的研学体验教学课程进行实证探讨和教学方法研究。主要包括:一、三叠纪演化历史,二、三叠纪时期的古生物化石,三、地质(体、层)剖面,四、大贵州滩(GBG)——三叠纪孤立碳酸盐岩台地,五、岩溶地貌,六、三叠纪相关科普场馆。基于每一类别的知识特征,选择三叠纪时期的七次海陆变迁、海百合化石、永宁镇剖面、生命的灭绝与诞生、马岭河峡谷、石林——帐篷构造课程系列之黄果树——天星桥石林、石林——帐篷构造课程系列之兴义泥凼石林、科普动画片、虚拟游戏九个课程,尝试形成三叠纪研学旅行的基本课程体系,为贵州开展地学研学旅行探索可行方法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