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从更高的一个层级来看,“三农问题”的协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区域社会经济能否达到高质量的发展。与大陆地区“三农问题”丛生的状态有所不同,台湾地区的“三农问题”在某种角度上已经得到了非常“高质量发展”。从两岸相似性来看,台湾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成功经验,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成为大陆地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而借鉴的。为了科学而又有效地借鉴台湾农业发展经验,我们设计了一个专门的计量模型即“农业发展指数”,通过这个模型的计量研究,我们认为:(1)台湾地区在该指数上对比大陆的各个省市存在较大优势,尤其是农民生活水平;(2)台湾地区自70年代起转变发展农业经济模式,进一步建立更为开放的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政府不仅减少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管制,并成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富丽农村的推动者;在贸易方面,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贸易环境,把握国际竞争优势,运用国际市场补齐短板。开放的市场体系驱动农业发展是农民提高生活水平、农村不断建设的根本原因。因此,促进农业发展,需要建立更为开放、对接全球的农业市场体系,尤其对于大陆地区“18亿亩耕地红线”问题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3)开放的市场体系改变了资源配置后,技术逐渐取代其他要素成为主要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80年代起,台湾地区逐步建立起生命科学与农业科学相互促进发展的学科体系,直接促进农药、育种、防疫等方面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成功从实验室到应用生产的过程中,台湾地区改变了由农复会单一引导式,到以农会为推广核心,政府、企业、高校、社会机构多元参与的体系,促进了农业技术运用以及农村教育。因此促进农业发展,不仅需要重视科技的研发,推广体系也同样重要。(4)产业融合是台湾农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将加工业,服务业等与农业有机结合,延伸农业产业链,农村在通过其他产业的建设后,尤其是旅游行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逐渐凸显,农民从专业经营农业到兼业,由此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台湾地区对村落文化,或者说创意农业相当重视,融入文化创意是促进农业生产亦或经营休闲农业的普遍做法。因此,寻求农业发展,农村建设不仅需要寻求拉长农村产业链的机会,也有必要考虑融入当地文化。(5)台湾农民组织的建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现在建立了“自有、自治、自享、受法律保护”的农会,并通过法律保障了农会功能的多样性,起到了保障农民社会公共服务,建立供销体系,提供金融服务等多项功能,减轻其他社会组织的负担,成为农民背后的坚实的保障。因此,建立功能丰富的农民组织对于农业发展,农民提高生活水平也是有必要的;(6)根据比较,两岸农业存在互补性,台湾农业的优势在于资金、技术、管理人才与市场行销能力,大陆则在市场、劳动力及其他一些基本生产要素上具备优势,进一步推动两岸合作也是有必要的,是促进农业优势互补、永续发展简单而有效的途径。当然,上述的观点和结论是通过一个相对庞大而又有逻辑的研究体系分析而得出的,这个体系可以简略的概括为:首先,分析理论与研究成果;其次,分析台湾现代农业的发展概况;再次,通过“农业发展指数”对比两岸农业的发展情况;最后得出结论,关于对大陆农业发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