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酶在聚L-赖氨酸修饰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及其电催化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qxd986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对生物酶的了解和研究的深入,生物酶在催化方面的很多优点逐渐被人们发现并加以利用。结合电化学方法、利用生物酶催化有机反应具有酶用量少、经济、效率高,符合当今绿色化学的要求。 氯过氧化物酶(Chloroperoxidase,CPO)是一种从海洋真菌中提取的过氧化物酶。已有报道表明CPO可有效地催化氧化去氢、卤化、环氧化等反应,在有机合成、药物中间体的生产等许多领域均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实现电化学方法进行催化的前提是CPO在电极上的固定化。 本文首先尝试了肌红蛋白(Myoglobin,Mb)和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在聚赖氨酸(Poly—L—lysine,PLL)修饰的热解石墨(Pyrolytic graphite,PG)电极上的固定化。即采用层层滴涂的修饰方法,利用EDC(N—(3-dimethylaminopropyl)—N—ethylcarbodiimide hydrochloride)与PG电极之间的相互作用,把EDC固定在电极表面,然后再修饰上PLL,最终实现了肌红蛋白(Migrobin,Mb)和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在电极上的固定。循环伏安测试结果表明,修饰电极上固定的Mb和Hb均可进行直接的电子传递,稳定性好,对氧的还原反应有很好的催化效应。 然后,采用同样的修饰方法把CPO固定到聚L—赖氨酸修饰的PG电极表面上,应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CPO—PLL/PG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结果显示,在固定了CPO的修饰电极上测得的CV曲线上出现—对准可逆的氧化还原电流峰,且对氧还原有较好的催化作用。不同pH溶液的缓冲溶液中循环伏安测量表明,式量电位随溶液pH值的增大而负移,表明电子传递反应的同时伴随有质子参与的反应。 最后,选择甲苯还原的反应体系,采用恒电位电解方法,应用高效液相测试技术分析产物,评价修饰电极的催化性能。
其他文献
与传统的无机硅太阳能电池相比,有机太阳能电池(OSC)因其具备材料低廉,质轻,制备工艺简单和可制备柔性器件等突出优点受到广泛关注。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探索,OSC的能量转换效率已超过10%,逐渐接近其商业化的门槛。这一方面是得益于性能优异的新型的给受体光敏材料的研发和高效稳定的器件结构的应用,另一方面得益于在活性层与电极之间的界面修饰材料的引入。界面调控对高性能OSC器件的实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
本文以酵母蛋白为原料制备了一种新型的蛋白质型混凝土发泡剂,并测试了发泡剂的发泡体积、泡沫稳定时间、溶液表面张力和溶液黏度等性能参数;通过不同处理方法对酵母细胞实施破
学位
萧红在上海时,每天晚上都写作至深夜,每到就寝时,就会听到窗外传来胡琴声,琴声凄楚、悲凉,有一天,当琴声响起的时候,她打开窗户向下张望,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女孩子领着一个卖唱的盲人老伯伯正走到窗下,那个女孩子看到了萧红,立即停住了,盲人伯伯便为萧红演奏胡琴,萧红听不出他拉的是什么曲子,却被感动了,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立即从桌子上拿起几个铜板,用纸包好扔到了楼下。从那以后,小女孩儿和盲人伯伯每天晚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