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壤区农业在我国农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研究以中国东南部典型经济发达红壤区—浙江省义乌市为例,采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主要通过资料调研、农户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与专家咨询获得数据与建议,通过趋势分析、聚类分析、构建模型等方法来对红壤区农业生态系统的进行演变分析、系统环境条件分析和系统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一、义乌市农业生态系统演变的总体特征:①三产总值在1949-2001年间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升的势头特别迅猛,第二、三产业比第一产业上升更为迅速,第一产业的比率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率总体上呈现强劲的上升趋势,特别是在1993年以后第二产业上升趋势更为明显。第三产业比率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三产结构趋于合理。②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内部各产业产值的绝对数量都是增加趋势的,但各个阶段增长速率不同。1996年以后传统的农业所占比率开始显著下降。渔业产值所占比率1990年—2000年间开始急剧上升,2001年又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回落。牧业产值所占比率年度间波动较大,总体上呈现较缓的上升趋势。林业产值所占比率变化平缓。③种植业内部结构现状及其演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99年以后开始急剧下降。主要经济作物播种总面积年度间波动大。蔬菜播种面积1999年到2001年间开始急剧上升。④养殖业结构的现状及演替,生猪年末存栏数从1949年的6.0万头上升到2001年的15.65万头,家禽年末存栏数年增幅为10.48%。⑤农户人均总收入和总支出增长都很快,特别所在1980年以后增长更是迅速。农户人均总支出增加了70多倍,总收入增加了115倍多。恩格尔系数从1949年的0.68下降到2001年的0.24,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二、全面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污染状况,农药使用量最大的乡镇的是义亭镇,其次是江东、后宅、下骆宅等乡镇。水田中化肥施用量最大的乡镇是亭镇,其次分别是江东、后宅、稠江、苏溪等乡镇。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以义亭镇排放量最大,其次佛堂、江东、夏演、苏溪等乡镇排放量也较大,是该市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重点地区。采用聚类分析对农业面源污染分乡镇聚类,将义乌市面源污染状况分成四个不同污染程度的区域,分析了各区域农业发展情况,阐述了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综合评价,阐述了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价理论,指标体系的构建程序与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进行筛选,采用De1Phi一AHP法确定指标的权重,采用AHP一FUZZY进行分级综合评价,得出评价结果:建国后到1957年期间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升到一个较稳定的阶段,其综合评价值在0.45一0.50之间,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958年以_开始下降,到1962年评价值下降到0.2448,此后一直到1994年一直保持比较平稳的水平,综合评价值保持在0.24一0.30之间,1 9 94年以后,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显著提高,到2 000年综合评价值为0.5468,为建国以后的最高值,20似年又出现了下降。 四、探讨了义乌市农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调控途径:发挥地区资源、市场优势,发展市场农业、优势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政府在农业工作中要及时摆正位置;改善农业投入环境,确保农业基本建设;建立农产品价格保证政策,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产品品质,力解价格走低形势,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加快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