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集聚是世界性的经济现象,不仅在发达国家存在,发展中国家同样表现出经济活动的集聚趋势。由于产业集聚效应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各国政府迫切希望弄清产业集聚的演变规律,以便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然而,对于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问题,学术界并没有达成一致性意见。
过去的新经济地理学研究普遍强调报酬递增、地方市场规模等绝对优势对产业集聚的决定作用,由于对比较优势的片面理解和运用,在那些精美的数学模型中,比较优势对于产业集聚的影响往往被认为是不重要的。本文以我国食品工业的区域布局为切入点,将现代贸易理论对比较优势内涵的拓展带入对产业集聚的分析框架,通过对食品工业与关联产业特别是与农业的关联效应变动规律,以及食品工业显示性比较优势变动格局的把握,研究了影响食品工业(资金要素)空间集聚的经济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特别是市场关联效应和比较优势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最终对食品工业的实证分析获得了与理论假说完全一致的检验结果。本文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结论对政府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本文共分8个部分,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品工业产值迅速增长,近年来的区域分工水平也有所提高。我国食品工业增长得益于市场需求扩大及结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物质要素投入以及技术进步等。但与世界食品工业相比,我国食品工业与农业的产值之比还很低,区域布局也不尽合理。同时,通过区位基尼系数等指标的测算,本文发现,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集聚和沿海性的区域布局特征,山东、广东、江苏和浙江等地是食品工业的主要集聚区域,而且,改建的行业分工指数的测算结果也表明,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的区域分工水平有所提高。
第二,我国食品工业与农业的市场关联性有所降低,各子行业之间及与农业的市场关联性存在差异。通过对可比价I/O表的动态分析,本文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品工业与农业的市场关联性有所减弱,食品工业对农业的原料依赖性下降而与其他工业部门的关联性有所增强,食品工业发展对农业的带动作用显现不足。与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比较来看,未来我国食品工业与农业的市场关联性还有可能继续下降。进
一步的分析表明,我国食品加工业与农业及其他食品工业的关联性较高,处于产业链上的中枢位置,在目前大力解决“三农”问题的背景下,仍然可以通过发展食品加工业的途径加强食品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 第三,近年来我国各地区食品工业的比较优势出现分化,市场关联效应及相对的要素密集度等因素对地区比较优势具有显著影响。按照食品工业优势地区的选择标准,目前,福建、山东、河南、湖北、广西和四川是食品加工业的优势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上海、福建、山东和河南是食品制造业的优势地区,北京、河北、浙江、安徽、山东、湖北和四川是饮料制造业的优势地区,上海、安徽、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和云南是烟草加工业的优势地区。同时,本文定性分析了市场关联效应、相对的要素密集度、集聚效应及规模效应等对比较优势的影响,并利用1998年至2002年我国31个省份食品工业4大子行业的panel-data模型予以了经验检验,得到与预期基本一致的结论。 第四,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子行业及其产品出现不同程度的空间集聚,地区比较优势、FDI及规模经济等对食品工业(资金要素)的空间集聚具有显著影响。分析发现,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逐步向城市集聚;在地区布局上,食品加工业与饮料制造业出现了空间集聚,食品制造业和烟草加工业则有所分散;从产品细分来看,我国大多数食品工业产品呈现空间集聚趋势,少数产品布局分散。同时,基于对市场关联和比较优势的分析结论,本文还分析了地方市场规模、FDI、企业数量及企业规模等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除了农业布局和地方市场规模之外,其他几个经济因素都对我国食品工业4大子行业的资金要素集聚产生了显著影响。 第五,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简略提出了两点政策建议:一是充分考虑地区内产业的绝对优势,同时兼顾比较优势,通过综合权衡来选择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和制订全国的产业发展规划;二是利用食品加工业与农业的市场关联效应,通过大力推动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三农”问题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