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护缺失儿童问题行为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y5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监护缺失儿童的健康成长逐渐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监护缺失儿童是特殊的困境儿童,家庭背景比较复杂,一般缺少父母的监护,在其成长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自卑、孤僻、暴戾、偷窃、攻击、退缩等问题行为。如果任由这些问题行为自由发展,很有可能转变为更为严重的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社会工作是一个助人的职业,目的是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了解他们的问题和需求,进而开展专业服务。监护缺失儿童作为困境儿童,是社工服务的对象,社工可以使用社会工作介入方法探索他们的问题行为,并对其予以纠正。因此,研究监护缺失儿童问题行为的社会工作介入非常重要。本研究内容有:首先,本研究在社会支持理论、优势视角理论的基础上,依托实习成果,分析X区中监护缺失儿童的问题行为在学习、人际交往以及道德规范三个方面的主要表现,以及产生问题行为的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儿童自身的非理性认知、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学校与家庭沟通不足、社会的不良评价和不良风气等方面的原因。其次,本研究选取了在实习中服务的两个监护缺失儿童,分别在依恋理论和认知行为理论的指导下,对他们进行社会工作介入。对两个儿童采用以个案介入为主、小组介入为辅,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相结合的介入方法,使用接纳、同感、非批判等介入技巧,恢复他们的家庭功能,挖掘他们的潜能,增强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改善他们的问题行为,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最后,本研究对社会工作介入实务过程中社会工作介入方法以及社会工作者的问题进行反思,并对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机构和政府提出建议。
其他文献
微内核系统在可靠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上有明显优势,但其自诞生以来性能问题就饱受诟病,导致微内核系统性能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消息机制产生的性能开销。消息机制是微内核系统中的进程间通信方式(IPC),微内核系统将宏内核中的功能模块作为用户态服务程序实现,例如内存管理、文件系统、设备驱动等,在微内核系统中用户程序使用这些系统服务需要通过消息机制向服务程序发送服务请求,服务程序通过消息机制返回服务请求的执行结
20世纪40年代以来,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系统科学的兴起,又一次彻底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图景和思维模式,引起了人类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由传统思维方式向现代科学思维方
背景:在儿童患者中,社区获得性肺炎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导致儿童住院治疗的主要疾病之一。2013年在中国进行的注册研究中发现,在因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的16585名患者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汽车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交通拥堵、道路交通事故等一系列问题。在此背景下,汽车主动安全技术被视为当前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然而传统的基于车辆运动学和动力学开发的汽车主动安全系统已经无法满足人们个性化的驾驶需求,因此本文从驾驶员风格的角度出发来对车辆换道的轨迹规划及跟踪控制进行了以下研究:(1)基于问卷调查分析和驾驶模拟器试验展开了对驾驶员风格的研究。首
本文系统分析了化学刻蚀过程中反应生成的扩散和物质传输规律,得到了刻蚀工艺参数如时间、温度、HF酸浓度、辅助试剂对刻蚀速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刻蚀时间较短时刻蚀速
传统儒家道德教育具有重视个体道德实践,体验内在价值和教育内容的核心概念高度化约,在受教育者中认同度高以及道德教育重视对普通人道德自主性的挖掘等显著特点。受这些特点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