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愤怒的影响机制及干预方法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mk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危险驾驶行为是事故的最直接因素,严重威胁交通安全。已有研究表明,愤怒(状态及特质)会导致危险驾驶行为增加,影响交通事故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但是,对愤怒影响驾驶行为的心理机制及消除不良后果的干预方法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本研究从认知加工的角度,针对愤怒对驾驶行为具体过程的影响展开系统研究,揭示愤怒影响下驾驶过程中的认知和行为的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愤怒状态的识别和干预方法。本论文共包括以下四个研究:
  研究一探究愤怒与自我报告的驾驶行为之间的关系。依据一般攻击性行为理论,通过问卷调查,考察了愤怒特质、驾驶愤怒、驾驶愤怒想法和危险驾驶行为产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愤怒特质对危险驾驶行为的影响受到驾驶愤怒的不完全中介;驾驶愤怒通过影响驾驶员对情境的认知从而影响危险驾驶行为。该结果说明,驾驶员感知环境信息后并产生一定的情绪,并对该情境形成一定的认知评价,最终产生相应的驾驶行为,整个过程均受到人格特质的影响。
  研究二探究愤怒情绪对驾驶员在两类典型场景——跟车(车与车交互)、行人过马路(车与人交互)——中的相关能力及表现的影响。采用3(愤怒、快乐、中性)×2(高、低特质愤怒)的混合实验设计。研究二(A)要求驾驶员回忆情绪性或中性事件后,完成跟车驾驶任务。结果表明:相比于中性条件,愤怒和快乐情绪均使驾驶员刹车反应时增加、最小碰撞时间减小;此外,驾驶员在快乐情绪下感知到的风险显著低于中性和愤怒条件。研究二(B)要求驾驶员观看情绪性或中性电影片段后,完成行人避让任务。结果表明:相比于中性和快乐情绪,愤怒情绪增加了驾驶员从行人前方绕行的概率,并且速度更快、遇到行人时的最小速度更大、与行人的横向距离更小。
  研究三探究驾驶过程中的情绪性状态及危险驾驶行为识别。通过采集并提取研究二中驾驶员在模拟驾驶任务过程中的脑电信号频域特征,采用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及粒子群寻优算法对愤怒状态的危险驾驶行为进行识别。结果显示:驾驶过程中愤怒情绪的识别正确率为87.26%,ROC曲线下面积为0.94;愤怒情绪下危险跟车行为的识别正确率为83.08%,ROC曲线下面积为0.86。
  研究四探讨如何通过放松音乐减少愤怒情绪对驾驶表现的负面影响。两组被试均要完成中性唤起后模拟驾驶和愤怒唤起后模拟驾驶两个阶段,中性驾驶条件下两组被试均不听音乐,愤怒驾驶条件下干预组被试听预先选取的放松音乐而控制组被试不听音乐。结果显示:跟车驾驶任务中,干预组比控制组的刹车反应时更短、最小碰撞时间更大;行人过马路任务中,干预组比控制组的驾驶平均速度更小、人车横向距离更大,感知到的体力需求更小。
  综上,本研究通过分阶段和交互式的研究范式,系统地探讨了愤怒对驾驶行为影响的认知-行为机制,即愤怒不仅会减慢驾驶员在紧急事件中的反应能力,而且会促使其选择更加风险的行为模式。这些危险的行为变化能够基于愤怒情绪下脑电活动特点进行有效地识别,并且可以通过放松音乐进行缓解。本研究建立了一套基于愤怒后驾驶行为的认知-行为-识别-干预的研究模式,相关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深化愤怒对驾驶行为影响的理论认识,同时为驾驶安全辅助系统设计提供理论和思路。
其他文献
学位
公平是对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起到关键作用的一种规范,既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又有利于推进社会合作的达成。源于博弈论的最后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UG)范式是实验室常用的研究公平及其相关决策行为的实验范式。众所周知,人类的行为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公平行为的文化和进化起源讨论,研究者提出公平相关决策行为可能具有一定的遗传和环境基础。近期的双生子研究发现了证据,支持
学位
人们对环境中的序列信息进行编码,或者从正在进行的动作中学习正确的序列,是适应环境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研究者发现,序列学习也可以是一种无意识的、偶然的、程序性的学习过程。在内隐序列学习的研究中,序列反应时范式是使用最为广泛的研究范式。多年来,研究者们采用口头报告的主观标准或者再认测验等客观标准,分离人们在内隐学习中获得的意识和无意识知识。然而,这些方法面临敏感——污染的问题,如主观测验可能会因低估
背景:应激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心理应激状态的测量与计算对健康促进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的应激状态客观测量方法主要有利用皮质醇水平和心跳R-R间期两种。皮质醇测量流程较为复杂,精度较低且个体差异、个体内差异明显;R-R间期测量主要依赖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指标,此方法的有效性在本领域具有争论。此外本领域尚无心理应激的量化计算体系。精确敏感有效的测量指标及相应
与未来重要他人的心理联结(Psychological Connectedness to Future Significant Others,PCFSO)指个体将其现在的重要他人与未来的重要他人联系在一起的紧密程度。与未来重要他人的心理联结包含相似性、生动性、积极性和确定性四个维度。其中,相似性指个体眼中其现在重要他人与未来重要他人之间的相似和紧密联系程度;生动性指个体在想象未来重要他人时,所想象出
时间是构成这个世界的重要维度,万事万物之间都离不开一定的时间顺序。大脑如何在工作记忆中表征和更新多个事件的先后顺序是人们长久以来探讨的科学问题,这涉及到时间工作记忆这一概念。与视空间工作记忆关注客体视空间特征的加工不同,时间工作记忆关注多个客体之间时间关系的表征和加工。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人群体中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作为一种多系统障碍病,PD不仅引起震颤、运动迟缓、肌肉僵直等运动症状,也
学位
近年的研究发现,未来自我联结性,即个体所感知到未来的我与现在的我之间的联结程度,可以预测许多重要的个人心理与行为,包括跨期决策,学业成绩,亲社会行为等等。然而,目前这一概念的研究都聚焦于个体水平的自我,而根据社会认同等相关理论,除了个体我之外,集体我也是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预测个体心理与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本研究将个体水平的未来自我联结性扩展到了集体水平,并提出了未来集体联结性的概念,
人类认知活动中,绝大部分输入信息是为非意识方式所处理。知觉学习是增强对所输入感知觉信息的处理的最有效方式之一。现阶段的知觉学习研究,主要关注于主动有意识地处理信息时的感知觉能力增强,对以非意识方式处理信息时的感知觉能力增强,即对基于暴露知觉学习,开展得却很不充分,对其特征表现与发生规律知之甚少。本研究应用同刺激异任务范式,训练被试对刺激某一属性进行辨别,控制任务无关属性,对基于暴露知觉学习的特性与
学位
在语言理解中,自上而下的预期加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主要通过高预期条件下关键词出现后其加工的促进效应来间接证明预期的存在,但是对于真正产生预期的过程及其神经基础目前直接的研究证据还比较少。  本研究通过隔开“关键名词”及其前面的“关键动词”从而分开考察预期的“形成阶段”和“整合阶段”,同时操纵句子的语义限制性高低和关键名词的语义类别。实验l自定步速阅读的行为实验结果表明,两种高预期条件下,
学位
很多读者在默读文本的过程中,仿佛都能听到来自大脑中的一个声音,也在读着相同的内容,这个现象被称作内部言语。该现象已经得到了大量的研究。在早期,内部言语存在的证据大多来源于自我报告法、内省法,随后实证的研究虽然兴起,但很少是在自然阅读中进行的,尤其是在中文这样一种非字母语言系统中。本研究中,我们设计了两个眼动实验来寻找中文阅读中内部言语存在的证据,除此之外,更要探究内部言语和读者眼动之间的关系,进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