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避运动中网络谣言的研究

来源 :汕头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lei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在此过程中,一些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迫在眉睫。然而,由于这些设施带有一定的负外部性,导致以反抗邻避设施为目标的邻避运动频发。与此同时,互联网行业迅猛发展,网络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谣言亦借助新的媒介技术,混杂于海量信息之中。在邻避运动发生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网络时代谣言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动员能力更强,影响也更为复杂多样。
  本研究综合运用传播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运用案例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分六个章节对50条邻避谣言样本展开分析。本文在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重点梳理了谣言及网络谣言的研究现状、邻避运动的研究现状。第一章,借助学者张国良的谣言公式,从重要性、模糊性等五大因素对邻避运动中网络谣言产生及传播的动因展开具体分析。第二章从文本特征、叙事策略两个层面分析了邻避谣言的话语特征。第四章,重点分析邻避谣言的情感动员机制;第五部分全面探讨邻避谣言的社会功能,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建议。第六章结语,对本研究进行总结与反思。
  本文结合具体的邻避运动案例发现,邻避谣言的产生和传播与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矛盾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微观(话语特征)、中观(情感动员机制)以及宏观(社会功能)三个层面对邻避谣言展开研究。在微观层面上,谣言文本呈现出修辞夸张、语气强烈以及反复出现等特征;叙事策略主要有切中社会痛点、虚实混杂、道德绑架等。中观层面上,邻避谣言主要通过虚构情景、建构身份、制造恐慌等激发网友的恐惧、愤怒等情绪以达到动员之目的。宏观层面上,本研究全面考察了邻避谣言社会功能并提出治理建议。本文认为邻避谣言虽然助推了邻避运动的发生和升级、加剧了官民间的不信任,但不容否定也其具有释放社会负面情绪、倒逼政府完善信息公开等相对积极的功能。为此,全面理性地看待邻避运动中的网络谣言,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理意见,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中国游客被瑞典警察粗暴对待事件本是一次不太大的冲突性事件,但是在经过主流媒体的报道与舆情的发酵后,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对此事的认知却发生了分歧。本文力图通过这一事件来比较研究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二者之间的分歧及其原因。这一核心问题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子问题:官方舆论场在此次事件中是如何框选事实,对事件进行报道的?民间舆论场又是如何评议事件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民间舆论场中对抗式情绪的高涨,使得
学位
“现代化”是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其水平与程度是衡量社会发展阶段的重要表征。其中,“人的现代化”是宏观社会现代化的本质与核心,而“性别”作为考量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维度,通过与社会中其他因素的连结与互动推动社会的宏大变迁。  民国时期是我国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更替的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显现出最为明晰的现代化特征,其中“人的现代化”表征亦尤为显著。在这一时期,曾囿于家庭中的女性逐步走入社
学位
随着web3.0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场域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话语权产生转向,过去被边缘化的群体如今被赋予了表达的权力。社交视频平台以其去中心化、平民化、原创性等特点成为当下大众青睐的自我呈现舞台。为进一步提高大众对这一新型社交空间的认识,本文以赋权理论作为诠释个体自我呈现的前提,以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分析个体在社交视频平台进行自我呈现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本文以抖音、快手用户作为研究对象,将社交视频平
集体记忆承载着一个国家在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情感、文化和信念,因而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十分重视建构与传承集体记忆。纪录片以其非虚构的纪实本质成为建构与传承集体记忆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传播语境的变化,媒体的内容生产、传播渠道与受众的信息接受习惯都随之改变,视频化与碎片化成为信息传播与接受的趋势。为了适应传播语境的变化以获取更广阔的传播空间与影响力,主流媒体建构集体记忆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微纪录片是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