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太健全、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作为社会的第三次分配方式,慈善事业肩负了更多的责任。而慈善文化是慈善事业赖以发展的基础,慈善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慈善文化的普及,深厚的慈善文化对缓和社会矛盾、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起着重要作用。作为社会文化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和输出基地的高校,在慈善文化及慈善人才的培养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让慈善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基本素质,通过慈善文化的熏陶塑造内化于心的品格特质和充满社会正能量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对促进慈善事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研究方法,依据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构建本文的研究模型,对六所高校进行了慈善文化培育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依据调查数据总结归纳出大学生慈善意识和高校慈善文化培育的现状,研究发现大学生慈善参与热情很高,认同慈善文化精神和志愿者精神,但对校园慈善公益活动关注度和参与度都偏低,现代慈善知识缺乏,慈善意识淡薄,如何将“善心”转化为“善举”,如何将大学生的慈善意愿转化为慈善实践,都需要慈善文化的培育和教化。高校慈善文化培育是一项系统化的教育工程,由于思想观念、社会环境和法律制度的制约,目前高校在慈善文化培育上相对缺位,慈善文化教育体系不健全,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吸收和借鉴中西方优秀慈善文化思想的基础上,从主体研究(营造慈善氛围、提升教师慈善担当、建立慈善规范机制)、客体研究(培养慈善意识、健全慈善心理、塑造慈善行为)、价值研究(扩展慈善人文精神、建立理性财富观)和理论实践研究(研究慈善文化理论、设置慈善文化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学校-慈善组织-政府统一机制)四个方面提出高校培育慈善文化的发展模式和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