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宁市地处亚洲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交通线上的重镇,曾经是中国西部的繁华商埠,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族宗教众多,而且环境宜人,因其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较充沛等气候条件,被誉为“塞外江南”并享有“花城”的美称。在受到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后,造就了独具特色的伊宁民居,也吸引着大量学者对其建造艺术和整体保护进行研究,但是相比较而言对现代民居的气候适应性研究依然处于空白。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实施,伊宁市的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城市建设也得以长足发展,居民对居住环境改善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然而,城市发展的不断加快,换取的不仅是生土民居逐渐被砖混结构的现代民居所取代,也衍生出建设形式的盲目照搬,更出现了民居热环境差、能耗高、污染严重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和经济承受能力出发,探索今后现代民居生态设计策略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本文以伊宁市喀赞其老城区的民居为研究对象,以气象数据资料等文献为基础,并利用Weather Tool 2011气候分析软件,对该地区气候特征进行解析,明确了研究对象适宜气候的设计策略和发展方向。结合伊宁民居调研的现状与特征,阐述传统民居和现代民居在院落空间、建筑单体和细部构造三个方面的不同设计,从中定性分析传统民居对气候适应性的建造手法。通过对伊宁民居室内物理环境状况的定量测试,发现传统民居室内热稳定性和调湿能力明显优于现代民居,比较符合人体舒适度。经过对围护结构中墙体的热工性能检测,得出现代民居墙体传热系数K值1.68,传统民居K值0.82。在冷凝检验计算中,得知传统民居围护结构内部没有冷凝,而现代民居内部出现冷凝。从以上检测结论可以判定现代民居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比传统民居差,应对现代民居围护结构进行优化,不仅能消除围护结构内部冷凝现象,更能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通过测试的数据在DeST软件中对两处民居进行能耗模拟后发现,现代民居比传统民居采暖期累计耗热量高51.5%。因此,针对伊宁现代民居,提出民居朝向、围护结构、窗墙面积比以及民居遮阳等方面可采取的节能措施:在伊宁地区,民居南偏西32.5°可以减少建筑总耗热量;外墙与屋顶宜选用导热系数小的保温材料,当外墙保温材料选择EPS时,保温层厚度宜选取45mm,经计算得出,该情况下围护结构内部不存在冷凝现象,当屋顶选取XPS时,保温层厚度宜取50mm;增大南向窗墙比可明显减小建筑采暖能耗,却增加空调能耗,因此应合理控制窗墙比;当窗户传热系数逐渐降低时,可增大南向窗墙面积比,以降低建筑总能耗;应采用遮阳系数较高的外窗,且选择南向出挑长度为0.5~1m之间的水平遮阳板最利于节能。此外,为了使现代民居有更好地发展,本文还从民居通风、庭院绿化和新型能源利用等方面进行定性地探索,并提出了生态建造策略,为伊宁地区的现代民居能进一步持续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