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为保留脾血管的胰体尾保脾切除术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方法:(1)乳胶灌注的防腐尸体30具,观测胰体尾部的形态、周围的毗邻结构及胰尾与脾门之间的结构;(2)分离出主胰管的胰腺游离标本10例,观察主胰管的位置及走行规律,并测量其与胰腺上缘及后面之间的距离;(3)胰脾动脉与主胰管联合铸型标本9例,观察主胰管与胰腺各动脉之间的走行关系,并测量其与脾动脉之间的距离;(4)胰腺血管铸型标本10例,观测胰体尾内部血供。结果:(1)胰体尾部的形态及大小:①胰体呈三棱柱型者有23具,四棱柱型4具,扁长型3具;测量胰体的长度为(80.92±8.07)m,最宽处的厚度为(19.57±3.03)mm,高度为(30.36±2.90)mm,最窄处的厚度为(14.50±3.45)mm,高度为(21.37±2.27)mm;②胰尾呈三棱锥型者有20具,圆锥型7具,扁平三角型2具,仅有1具呈不规则型;测量胰尾的长度为(25.50±7.16)mm,最窄处的厚度为(9.45±2.48)mm,高度为(11.75±3.42)mm。(2)胰体尾部的毗邻:①前面由浅入深依次为胃、网膜囊以及横结肠系膜所覆盖;②后面自右向左依次与左膈脚、左肾上腺及左肾上极相邻,并有肠系膜上血管、脾静脉和肠系膜下静脉走行;③下面的前部与横结肠系膜相贴,后部自右向左依次与空肠、十二指肠空肠曲和结肠左曲相邻;④上缘与脾动脉相邻。(3)胰尾与脾门之间结构:①两者紧贴者有12具,存在间隙者有18具,平均距离为(23.84±5.61)mm;②脾肾韧带、脾胃韧带和脾结肠韧带,并在前两者内有血管走行;③脾动脉在距离脾门(15.01±6.60)mm处发出脾叶动脉,而脾静脉在胰尾与脾门之间多位于脾动脉的后下方。(4)主胰管的位置及走行:①主胰管位于胰尾部断面的1/2处,胰体部断面的中、后1/3交界处,胰颈部断面的后1/3处;②起于胰尾的中部,逐渐向右上方斜行,在胰颈部急转向下至胰头的中部,在胰颈部主胰管的后距以及与脾动脉的距离均最小,而在胰体部则明显扩大。(5)胰体尾部的内部血供:①胰背动脉:10例铸型标本中均出现,从脾动脉内1/3段发出8例,肝总动脉发出2例,下行分为左右两支,其中右支发出下降支至胰头钩突部;②胰大动脉:10例铸型标本中均出现,从脾动脉的中1/3段发出的有8例,内1/3段发出的有2例;③胰尾动脉:10例铸型标本中只有8例出现,从脾动脉的外1/3段发出,发出点与脾叶动脉分支点的距离为(4.56±4.29)mm;④胰下动脉:10例铸型标本中1例缺如,有8例走行于胰体尾部的全长,1例只走行于胰体尾部以右2/3,长度平均为(75.28±10.75)mm;⑤其它分支:在4例标本中可见胃网膜左动脉和脾上极动脉。结论:(1)行保脾及脾血管的胰体尾切除术时,宜选择在胰颈左侧2-3cm处离断胰体,按照逆行法逐渐向胰尾分离脾血管,尽量保留脾动脉上缘发出的所有分支,另外应在胰腺的残端中上部的前面由浅入深寻找并结扎主胰管,降低术后胰瘘的发生;(2)胰背动脉的左支供应胰体尾部,右支供应胰头钩突部,在行胰部分切除时应按照切除部位的不同选择性的保留胰背动脉的左右支,以免出现术后残余部胰腺的缺血性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