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接触视角下的四川湘方言体貌范畴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c_x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三百年前左右“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历史事实,我们拟从方言接触角度考察移民带来的湘语与官话的接触问题。文章主要研究语法范畴中的体貌范畴,采用共时描写与历时比较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描写语言学、地理语言学、接触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等相关理论,探讨四川湘方言与西南官话接触演变的方式、规律和特点。我们对达川安仁、中江广福、金堂竹篙、开县临江、开江靖安、乐至劳动这6个四川湘方言岛进行实地田野调查,同时根据族谱、专著等相关记录确定4个湘语迁出地对比点,对湖南湘语区迁出地涟源、益阳、邵阳、长沙进行实地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语料。论文共分为七个部分,五个章节:绪论部分阐述选题缘由,梳理体貌范畴、语言接触、四川湘方言研究与接触的相关研究成果,指出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理论依据,对语料来源及文中相关符号加以说明。第一章至第四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我们将实地调查的一手材料进行整理,并结合湖南湘语迁出地已有文献记录和我们最新调查的材料,进行迁出地与迁入地点对点的对比分析。第一、二章分别是完成体标记、持续体标记,首先对四川湘方言点同一体标记意义的不同形式进行共时的描写整理;从语音形式、句法分布、语法意义将四川湘方言点与湖南迁出地体标记进行第一步对比,从体貌标记在各自方言体貌系统内部的分工角度进行第二步对比,从对比的相似度看迁出地与迁入地方言特征联系的紧密度,从方言的角度为“湖广填四川”提供佐证。第三、四章是对四川湘方言点体貌表达基本相同的经历体、先行体、起始体;反复貌、短时貌、尝试貌的整理描写,并简要概括迁出地与迁入地表达的异同。第五章和结语部分是文章的理论核心部分,基于主体部分的描写、对比,我们得出四川湘方言接触演变的特点如下:一是叠置式演变,即四川各湘方言点体貌标记与官话体貌标记共存,如:中江、开江完成体标记“呱”与“了[liau]/唠[lau]”共存,安仁湘语特色持续体标记“得”与官话特色的“倒”共存等。二是替代式演变,即四川湘方言点某些体貌标记湘语特征完全为官话特征所取代,如:开江、中江、金堂、开县、乐至这5个湘方言点先行体标记无一例外全部被官话特色标记“哆”所取代。三是四川湘方言点之间接触演变的不平衡,安仁的湘语完成体标记、持续体标记保留较为完整,其他地区受官话的影响较深。四是四川湘方言点体貌系统内部之间演变的不平衡,完成体标记相对于其他标记保存较为完整,安仁的湘语特色体标记“过”和“哩”、中江的“呱”、金堂的“咖”、开江的“呱”、开县的“哒”在各自的方言系统中使用频率仍然很高,但其他湘语特色体标记开始式微甚至消失。五是从句法位置来看,官话完成体标记对四川湘语的影响有从句末渗透到句中进行的趋势,如:中江的“了[liau]”已经出现在句中与“呱[kua]”共存的现象,而附近的金堂“唠[lau]”目前基本只出现在句末位置。
其他文献
偏误分析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外语教学一个重要手段,针对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语法偏误进行系统合理的分析,有助于研究者了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和规律,并使
第一部分不同b值在正常人脑中弥散加权成像的应用目的:研究不同b值弥散加权成像(DWI)信号衰减规律,探讨不同b值对弥散加权成像的信号强度、表观弥散系数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材
面对近代以来人与自然关系的空前恶化和生态危机的全球化 ,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已成为现代社会人类不可回避的任务。工业社会以来的传统自然观和科技观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主
冯梦龙是明代著名的通俗文学家,他提出的情教观历来备受关注。学界对《情史》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作者考证、冯氏情教观、《情史》题材考证三方面。对于冯氏情教观,从多角度进行
《孟子》和《庄子》是先秦诸子中极具特色的两部著作,无论是在中国思想史上还是在中国散文史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孟子》以气势磅礴著称,《庄子》以恣意汪洋获誉,这与
会话分析主要是对日常会话的分析,进而揭示其会话结构模式。话轮转换作为其核心已被广泛运用于口头与书面会话研究中。微信会话,作为一种即属于口头又属于书面会话的话语形式
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中韩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愈发频繁。近年来,汉语在韩国受到很大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韩国人开始积极学习汉语。随着汉语在韩国的不断普及,对韩汉语教学也迎
本文是一篇以普林斯顿北京汉语暑期项目(PIB)实习教师为具体研究对象来探究对外汉语实习教师课堂体态语的特点及其问题的论文。体态语不仅在在传递信息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
库斯图里卡的《地下》展现了导演对南斯拉夫这个民族的深刻思考与复杂情感。在这里“地下”暗含着对于历史真实性的思考,隐含着导演对南斯拉夫普通底层民众的同情和热爱。影
<正> 平均地权学说,既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体系的一部分,又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土地纲领。它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跨越了新旧民主革命两个时代。本文拟就其新民主主义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