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三百年前左右“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历史事实,我们拟从方言接触角度考察移民带来的湘语与官话的接触问题。文章主要研究语法范畴中的体貌范畴,采用共时描写与历时比较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描写语言学、地理语言学、接触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等相关理论,探讨四川湘方言与西南官话接触演变的方式、规律和特点。我们对达川安仁、中江广福、金堂竹篙、开县临江、开江靖安、乐至劳动这6个四川湘方言岛进行实地田野调查,同时根据族谱、专著等相关记录确定4个湘语迁出地对比点,对湖南湘语区迁出地涟源、益阳、邵阳、长沙进行实地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语料。论文共分为七个部分,五个章节:绪论部分阐述选题缘由,梳理体貌范畴、语言接触、四川湘方言研究与接触的相关研究成果,指出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理论依据,对语料来源及文中相关符号加以说明。第一章至第四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我们将实地调查的一手材料进行整理,并结合湖南湘语迁出地已有文献记录和我们最新调查的材料,进行迁出地与迁入地点对点的对比分析。第一、二章分别是完成体标记、持续体标记,首先对四川湘方言点同一体标记意义的不同形式进行共时的描写整理;从语音形式、句法分布、语法意义将四川湘方言点与湖南迁出地体标记进行第一步对比,从体貌标记在各自方言体貌系统内部的分工角度进行第二步对比,从对比的相似度看迁出地与迁入地方言特征联系的紧密度,从方言的角度为“湖广填四川”提供佐证。第三、四章是对四川湘方言点体貌表达基本相同的经历体、先行体、起始体;反复貌、短时貌、尝试貌的整理描写,并简要概括迁出地与迁入地表达的异同。第五章和结语部分是文章的理论核心部分,基于主体部分的描写、对比,我们得出四川湘方言接触演变的特点如下:一是叠置式演变,即四川各湘方言点体貌标记与官话体貌标记共存,如:中江、开江完成体标记“呱”与“了[liau]/唠[lau]”共存,安仁湘语特色持续体标记“得”与官话特色的“倒”共存等。二是替代式演变,即四川湘方言点某些体貌标记湘语特征完全为官话特征所取代,如:开江、中江、金堂、开县、乐至这5个湘方言点先行体标记无一例外全部被官话特色标记“哆”所取代。三是四川湘方言点之间接触演变的不平衡,安仁的湘语完成体标记、持续体标记保留较为完整,其他地区受官话的影响较深。四是四川湘方言点体貌系统内部之间演变的不平衡,完成体标记相对于其他标记保存较为完整,安仁的湘语特色体标记“过”和“哩”、中江的“呱”、金堂的“咖”、开江的“呱”、开县的“哒”在各自的方言系统中使用频率仍然很高,但其他湘语特色体标记开始式微甚至消失。五是从句法位置来看,官话完成体标记对四川湘语的影响有从句末渗透到句中进行的趋势,如:中江的“了[liau]”已经出现在句中与“呱[kua]”共存的现象,而附近的金堂“唠[lau]”目前基本只出现在句末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