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绪冲突是心理学的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源自于对认知冲突的研究。在经典Stroop范式中,增加控制需求的不一致试次的比例,会导致行为和认知控制适应。本研究在情绪面孔Stroop任务中,通过操作不一致试次的预期(比例),来研究在要求更高的任务中,关于情绪刺激的操作比例对行为产生的影响。本研究包括两个相关实验,第一个实验在意识的水平,使用情绪字词作为启动刺激,而用情绪面孔图片为目标刺激,被试的任务是判断目标面孔的情绪类型,实验要求被试都要完成高预期(HE)任务(70%不一致)和低预期(LE)任务(30%不一致)。结果发现,正如标准Stroop任务中,在情绪面孔Stroop任务中,出现了典型的一致性效应,而且,干扰效应(I-C)在LE任务中比在HE任务中大。这说明在有意识条件下,个体更倾向于采用主动性控制策略。在第二组实验中,使用情绪面孔作为启动刺激,以与启动刺激不同的情绪面孔作为目标刺激,让被试对目标刺激的情绪类型作出判断。通过操作意识的不同水平,让被试完成高预期(HE)任务(60%不一致,20%一致,20%中性),低预期(LE)任务(20%不一致)以及中性(NE)任务(20%不一致,启动刺激为面孔轮廓)。结果发现了典型的一致性效应和冲突适应效应,而且在三种任务类型中,干扰效应(I-C)在LE任务中比在HE任务中大。单独分析无掩蔽条件组,在正确率和反应时方面都出现了典型的一致性效应,而并没有出现冲突适应效应,而且,干扰效应(I-C)在LE任务中比在HE任务中大。说明个体在有意识条件下更倾向于采用主动性认知控制策略。而在有掩蔽条件组,正确率和反应时方面均出现了典型的冲突适应效应,一致性效应并不显著,这一结果表明,在无意识条件下个体能够很好的采用反应性认知控制策略。综上所述,在有意识条件下,个体更倾向于采用主动性认知控制策略,而在无意识条件下,由于缺乏有效的线索信息的引导,个体会更多的采用反应性控制策略。同时,研究结果也表明,相比情绪词,情绪面孔图片更加可以直接代表情绪,更容易产生冲突适应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