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试图从编纂学角度考察"经世文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献编纂形式——的形成过程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通过对几部较为典型的"经世文编"作个案分析,揭示其纂辑意图、编纂过程及其内容;并力图解答"经世文编"在近代兴衰的缘由.大规模、有目的、有系统地编纂"经世文编"始自明代,但直到《皇朝经世文编》诞生,"以学术为纲领,以六政为框架"的"经世文编"编纂形式方正式确立.稍后问世的诸多"续编"皆谨守这一体例,只是间或就个别目类稍作调整.戊戌前夕,《皇朝经世文新编》出现.在编纂形式上,《新编》突破了传统的"经世文编"编纂形式,取消了"学术"、"治体"以及"六政"等门类,代之以具体的子目,独具一格.《新编》影响深远,所确立的新的编纂形式风行一时,为清末所涌现的诸多"经世文编"所仿效.个案分析的结果表明,清"经世文编"纂辑者的身份较为复杂,其编纂目的则因人而异,或借此表达某种主张,或出于个人爱好,或为保存史料,或为渔利.至于"经世文编"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关注重心会发生改变,即便是针对同一问题,解决办法也有所差异."经世文编"在晚清影响巨大,自《贺编》梓行以来,各种"续编"接踵出现,并在戊戌维新以及清末新政之际达到高潮,形成独特的"经世文编现象".晚清"经世文编现象"的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是其根本原因;科举制度,特别是清末科举制度改革是其直接动力.时至清末,革命思潮成为主流,"经世文编"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变法革新思潮逐渐失去市场;而且,随着清廷教育改革的继续,特别是科举制度的最终废除,"经世文编"又失去了其最为重要的读者——士子.由于思想基础的丧失以及读者群体的萎缩,"经世文编"热随之迅速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