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花间集》女性形象及“双性之美”为研究的立足点。《花间集》主要是描写女性主人公的体态外貌、妆容衣着配饰及她们的苦情相思、情感焦灼守候,花间词人创作群体致力于对女性形象的刻画和运用女性化的语言、词汇、色彩、设置构造女性化的活动场景和氛围,又由于传统文化中特定的语码,使得花间词人的“男子作闺音”具有了双重意蕴,男子幻化成女性,用仿拟声的口吻、女性的情思刻画叙写异性,无意识间流露出自己潜意识的真实体验,使得女性语言与男性思想意识相融合,开拓了词的境界提升了词的品格。将女性形象进行分为两大类,介乎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美色与爱情的化身;投射了男性意识的女性形象。前者主要是这样的群体,集美丽与爱情于一身的青楼歌妓形象和苦情相思的女冠子和神女,这类女子有着非世俗的身份,不同于日常生活中平常女性。笔者将后者又分为四类形象,尽管有交叉重合之处,但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的:红粉佳人彻夜等待的形象;闺阁名媛怨而不怒的形象;女子伤离别的形象;苦情相思的形象都有详述。《花间集》双性美之特质,从女性化表达方式与男性潜意识的结合,分析“男子作闺音”的间接转换的过程,是花间词人预设的“仿拟女声”。而词的语言形式本来就使得作品具有多种解读的可能,经过花间男性词人的模拟仿真女声,使得花间词具有双性美之特质,词情表达起来也更加细腻、隐曲、要眇。双性美之特质还缘于男性词人主观预设的女性形象,所营造的“双性之美”的美质,并非仅仅是创作者和主人公的性别上的区别,这种美质主要在于,作者在娱乐应歌的环境下创作词作品,本无寓意寄托,却潜意识的将内心深处真实的感悟呈现在词里面,加之传统文化语码的特定含义,所以呈现给读者的是可以想象的关联,这正是《花间集》所具有的“双性人格”对词的幽微要缈的开拓,我们不能说词中全无男性作者的思想和领悟,但更不能将词中所表达的穿凿附会说成是有心寄托,同时,男性词人的男性思维模式不可避免的在词作品中有所痕迹,叙写中又不能完全剔除身为男性的主观潜在的意识,他们努力尝试着发掘临摹女性的情思和丰富的内心,幻化成适宜女性表达的口吻方式,这样非凡的尝试,也与那种有意为之的代言传统政治抱负的激昂壮志不同,无心为之,却造就了别样的“双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