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后”旧体诗词既与中国古代诗词史一脉相承,又表现出与中国古代诗词不同的新质。这一时期旧体诗词具有旧貌新质融为一体的复杂面貌,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其文学史意义不可低估。目前学界对“战后”时期旧体诗词尚缺乏足够关注。本文选取军政界人士、新文学家、现代学人三个旧体诗人群,通过回归诗词文本及深入历史现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群体身份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纳入到诗人群体的政治立场、战争书写诗词的题材取向及诗艺选择三个方面综合考察。这种分类是相对的,因为三种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与融合,本文主要从诗人的主导身份进行群体划分归属。本文所谓的战争书写,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不仅包括狭义的“战事”书写(或曰战场书写),也包括战争背景下的时政背景和战争中人的命运问题,即与战争有关的“时事”书写(时政书写)和“世事”书写(或曰世情书写)。藉此探索“战后”旧体诗词创作的独特气质与复杂面貌,以及其在古典诗词传统创造性转换链条中的地位与贡献。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引文、正文三章以及结语。引文部分首先对“战后”旧体诗词战争书写的时空维度及内涵外延作了界定。其次,从个案与综合性研究两个方面系统梳理了“战后”旧体诗词的研究现状及不足之处。最后对论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作简要的交代。第一章论述“战后”军政界人士旧体诗词中的战争书写。本章将“战后”军政界人士按党派身份分为共产党人、国民党人与民主党派三类。从内容上看,不同党派由于政治立场、文化文学观念、时事处境与个人心境的不同,同一历史事件在其诗词中呈现出不同的侧面。就艺术而言,由于诗歌语言上的俗与雅,写作手法上的实与虚,诗体取向的“边塞”与“台阁”(在诗体意义上使用,而不局限于题材和内容),其诗词的艺术风貌也迥然有异。第二章论述“战后”新文学家旧体诗词中的战争书写。本章根据新文学家的政治立场与现实姿态将其分为时政型新文学家与学者型新文学家。自身定位的差异导致旧体诗词承担的文学功用不同,时政型新文学家对现实政治时事进行介入式呐喊,而学者型新文学家则对现实政治保持距离与克制,热衷于对战乱世事的批判。最后,以部分军政界人士的俗白诗语为参照点,探讨新文学家旧体诗词诗语的“文白”与“文雅”之分,并溯源新文学家旧体诗对中国古代“讽谕诗”与“感伤诗”写作传统的承续与新拓。第三章论述“战后”现代学人旧体诗词中的战争书写。本章首先对现代学人追求独立自由与理性客观的特质进行解读。由此,现代学人通过旧体诗词所表达出的与党派政治之间不同程度的距离、对时政乱象的理性反应以及对底层民众人道主义的关怀显露无遗。就诗艺而言,现代学者选择了与国民党人诗词的“典雅”、新文学家诗词的“文雅”诗语相异的“幽雅”诗语,这基本符合现代学人的学术身份与精神追求。不仅如此,现代学人还偏爱使用歌行与长调作诗词,体现了他们深厚的古典诗词造诣,并营构出深邃绵邈的诗歌风貌。结语部分主要对军政界人士、新文学家、现代学人三个群体战争书写诗词特点做总结,从政治立场的传达方式、共同题材的异样书写、趋白与趋雅的诗语倾向、多样化的诗体选择四个方面分析三个旧体诗人群战争书写诗词的共性和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