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生于育龄期妇女,近年国内外报告的临床患病率约为10%,EMS是一种良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疼痛(包括痛经、下腹痛、性交痛)、不孕、月经失调等。EMS的发生有六种主要学说,子宫内膜种植学说、淋巴及经脉播散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免疫学说、遗传学说、内分泌学说。中医学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于癥瘕、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的范畴。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和证治都有相关论述。现代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血瘀。治疗方面,目前国内外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有:激素疗法、手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等。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复发均是EMS的常见转归,影响因素主要是:体内激素刺激、遗传因素、手术方式、围手术期药物治疗等。在证候研究方面,目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证候研究上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大样本、系统、深入的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的方式,分析、探索子宫内膜异位症围手术期中医证候分布、组合的规律及其与复发的相关性,为临床制定针对不同证型的EMS患者的术前与术后的中医综合治疗诊疗方案提供依据,为指导制定中医药综合治疗防治EMS术后复发的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11例经手术治疗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发病年龄为20~69岁,平均年龄为34.43+-7.072岁,观察其围手术期证候特征,并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患者复发情况,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本研究共调查211例患者。在症状调查中,经行不畅、经血色暗有块,继发性痛经、渐进性加重为最常见症状,舌质黯、有瘀点瘀斑,舌底脉络迂曲,脉弦为最常见舌脉象。在术前证素分布中,以血瘀证、气滞证为主,术后3天、术后7天证素分布以血瘀证、气虚证为主,在术前至术后3天的证素转变中,以气虚证、腑实证明显增加。术前证型以气滞血瘀多见,术后3天证型则以气虚血瘀多见,气虚血瘀证、脾肾两虚证、腑实证、脾虚湿阻证、气虚证、气血两虚证均较术前增加,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痰瘀互结证则较术前减少。术后7天的证型以气虚血瘀证多见(42.2%),与术后3天证型分布相比较,腑实证、气血两虚证减少。在复发相关性研究中,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后7天血瘀证、年龄、月经过多、经行腹痛、痛引腰骶为复发影响因素。结论1、瘀血阻滞冲任、胞宫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本病机,气滞血瘀证是EMS最常见的证型。2、术前主要证型为气滞血瘀证,以实证为主,术后血瘀证明显减少,气虚、血虚证则增多,术后证候以虚实夹杂证为主,主要证型向气虚血瘀证转变。3、从中医学角度出发,年龄、合并月经过多为内异症复发的保护性因素,术后血瘀证、合并经行腹痛痛引腰骶为复发的危险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