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铜绿假单胞菌(Pa)为条件致病菌,是引起院内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近年来随着β-内酰胺类、免疫抑制剂、肿瘤化疗药物的广泛应用,由该菌引起的院内感染率逐年上升,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治疗日趋困难。喹诺酮类抗生素是唯一可与β-内酰胺类相媲美的合成抗菌药物,以环丙沙星为代表,因其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强大的杀菌活性广泛应用于临床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治疗,随着该类药物的大量使用,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的耐药率不断上升。本研究对广州地区的耐喹诺酮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耐药相关基因的突变、部分外膜蛋白等进行研究,并结合其流行病学特征,初步探讨铜绿假单胞菌耐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分子耐药机制,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控制耐药菌株的传播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1.选择103株临床分离的的非重复的铜绿假单胞菌,用VITEK-2系统测定其对18种常用抗生素的MIC,对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并筛选出耐喹诺酮类铜绿假单胞菌。
2.采用IATS分型血清对菌株进行血清学分型,了解广州地区喹诺酮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血清型别分布情况,结合耐药谱分析,建立从表型上简单快速的判定菌株流行情况的方法。
3.采用PCR方法扩增第二类拓扑异构酶gyrA、gyrB、parC和parE基因的喹诺酮药物耐药决定区(QRDR)片段,分别对gyrA、parC基因的PCR产物进行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检测铜绿假单胞菌gyrA基因和parC基因的突变,并对部分菌株的gyrB基因和parE基因的核昔酸序列进行测定,探讨基因突变与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耐药性的关系。
4.采用外排泵抑制剂碳酰氰基-对-氯苯腙(CCCP)对菌株进行作用,观察其降低喹诺酮类抗生素MIC、减少其主动外排的作用;同时提取Pa的外膜蛋白,并用SDS-PAGE对外膜蛋白进行分析,探讨其与耐药性的关系。结论:
1.广州地区环丙沙星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呈多重耐药和交叉耐药。对于这些菌株感染的治疗,可选择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等药物。
2.铜绿假单胞菌的血清学分型方法,可以快速、简单地监测这些菌株的院内感染流行情况。
3.gyrA基因第83位氨基酸密码子突变是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耐药的主要耐药机制,同时合并发生gyrB、parC或parE基因突变可提高菌株的耐药水平。PCR-RFLP方法可以快速简便地检测出耐喹诺酮类铜绿假单胞菌gyrA基因第83位氨基酸密码子突变株和parC基因第87位氨基酸密码子突变株。
4.环丙沙星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具有主动外排药物作用,寻找理想的泵抑制剂可提高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性。各CIP耐药Pa的外膜蛋白OprM含量有差别,但其含量高低与菌株MIC值高低无明显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