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自17世纪被翻译成英文以来,在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语世界对《论语》的译介在大多数历史时期都是以基督教神学附会孔子的儒家哲学。这种研究状态直到20世纪后半期才有所转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语世界出现了一批汉学家和哲学家以一种求真的态度来研究和传播孔子思想。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包括《论语》在内的其他汉典籍的英译高潮。本文已在这一时期的《论语》研究中有突出贡献的几位学者为代表,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语世界的孔子研究的整体发展趋势。他们是:芬格莱特、史华慈、葛瑞汉、安乐哲和郝大维。
本文从儒家典籍翻译的诠释学理论入手,分析了几位代表人物在孔子的“礼”学、“仁”学、天道观和自我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在详尽论述他们基于以上问题的对话与批判中提出自己的观点。
通过本文的研究力图展示,20世纪70年代以来,《论语》的翻译与研究已经基本跳出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局限,西方的汉学家乃至哲学家已经自觉地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放在一个天平的两边,来发掘中国古老的人文精神和仁爱思想,为解决西方理性主义危机提供思路。
在英语世界对《论语》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诠释的过程中,西方人眼中的孔子形象变得越来越清晰,也更接近中国人心目中的孔子。这是文明对话进一步深入的体现。包括《论语》在内的汉典籍的英译高潮,在英语世界的哲学家和汉学家对《论语》的哲学思想的诠释过程中,也为中国的儒家文化研究带来了新鲜的力量与思考,为儒家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