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交往的实践本性和主体性特征——兼论交往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r0op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的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交流交往都变得频繁,并且交往在各种事务的进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框架中,交往范畴却在物质生产活动中被消解,交往形式也只被认为是马克思生产关系概念的不成熟的早期用语。交往问题长期以来一直为人们所忽视。然而,当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实践理论理解的不断加深,交往问题便凸现出来。交往的社会作用的研究价值也就此体现了出来。本文从实践性和主体性的视角出发,对交往范畴进行探讨。首先探讨交往的实践性,阐明交往的本质在于实践性。然后对交往的主体性特征进行讨论,肯定交往的主体性特征。在此基础上,从交往的实践性和主体性特征的视角对交往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进行讨论。最后讨论交往的合理性及交往的社会作用。   第一章从交往的内涵入手,探讨社会交往的实践本性。马克思把交往活动与生产实践活动紧密相联,认为,人类是通过生产劳动将自己与动物区分开来的,劳动是人类与动物区分的根本原因,而物质生产本身就体现了交往与对象性活动的统一。首先,实践是一种对象性活动,我们可以从交往活动与对象性活动的统一来看交往的实践本性。其次,交往形成的前提是实践、社会交往发展的基础是实践,这也说明了交往的实践本性。   第二章探讨的是社会交往的主体性特征。文章从在社会交往中展开社会实践是人类确立和发展自身主体性的重要前提;社会交往实践是发挥主体功能的重要途径;社会交往拓展和主体性提升的同步性以及交往活动与主体间性这四个方面对社会交往的主体性特征进行论述。   第三章是本文的核心创新点。文章从实践本性和主体性特征来看交往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一是从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来探讨交往范畴的重要地位。二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及理论内涵来看交往范畴的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从前旧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于强调了实践范畴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主体的人,而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的活动是离不开交往活动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也体现了交往范畴的重要地位。   第四章对交往的合理性及交往的社会作用进行了阐述。只有有益的交往活动才能有益于社会发展。文章从哈贝马斯社会交往合理化观点的评述、对交往社会作用的历史考察以及加强我国现阶段社会交往合理性初探来对交往的实际社会作用进行探究。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交往的主体性和实践本性出发探讨了交往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其他文献
随着学者们对域外小说翻译的高潮,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的汉译本也在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从《简·爱》传入中国的那一刻起,就受到了中国读者的关注。尽管《简
计算机网络产生的虚拟世界使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哲学研究的视角上看计算机网络产生的虚拟世界对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都有着重大影响
本雅明的哲学既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又是对现代性的救赎。他对现代性的独特体验决定了他独特的批判方式。本雅明的思想是矛盾的,这种矛盾性体现在他对艺术现代性的爱恨交加、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