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迪丝·华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作家,她于1862年出生于纽约上层社会。她的作品总与纽约息息相关,这得益于其独特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华顿以细腻的笔触描写她所熟悉的纽约上流社会,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老纽约”小说。《欢乐之家》是她“老纽约”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同时也是其成名作。这部小说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纽约为创作背景,讲述了一位贵族女性的人生沉浮。小说聚焦于繁华的纽约,女主人公莉丽不停地穿梭于街道、游艇、公寓、别墅、公交、沙龙、俱乐部等城市空间之中。作者正是在这种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切换中勾勒出女主人公莉丽被抛弃、无家可归的悲惨命运。空间不仅仅是一个外部场景,而且是都市生活的一个巨大隐喻,诠释着都市小说的一种新的审美体验。城市空间和居住其中的人构成了一种复杂的关系:都市空问给人以强烈压迫感,以至于使人逐渐失去其主体性和完整性,成为被抛弃,无家可归的生物体。这部小说的城市主题和女主人公的空间体验使其呈现出典型的空间特性。本文欲结合列氏的空间批评理论,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纽约市作为研究背景,以空间表征和华顿的空间转换技巧为研究对象,分析它们与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关系,同时探究莉丽悲剧的原因,从而揭露出城市空间对人的禁锢性,以期深刻解读华顿笔下的城市空间问题以及其对城市人群生存状态的忧虑。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章介绍了华顿和她的作品《欢乐之家》,综述了小说的研究现状,以及空间理论。第二章讨论了公共空间中所呈现出的莉丽被抛弃的悲惨命运。世纪之交的纽约, 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加剧, 在城市空间布局上呈现出严重的阶级分化问题:第五大道被构建为上流社会的乐园,而下城西区为工人阶级的贫民窟。莉丽属于上流社会的一员,居住于位于第五大道的姑妈家,她本该内化和遵守由强势社会团体所构建的社会秩序,但她却通过其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质疑并挑战了这种空间秩序,结果被赶出了第五大道。她的这种活动空间在地理位置上的切换揭示出其被抛弃的悲惨命运。第三章分析了华顿如何通过私人空间的切换勾勒出丽莉无家可归的悲惨命运。家庭本应该是城市空间结构稳定的内核,但在世纪之交物欲横行的纽约,却失去了其传统功能,被社会所异化。在整部小说的叙事中,丽莉从来没有一个稳定的居住空间,其居住空间的不断更迭暴露出其无家可归的悲惨命运。第四章主要从权利的缺乏和双重自我两个方面分析莉丽被囚禁在空间中的外因和内因。列斐伏尔认为空间蕴含了意识形态的斗争和权利的角逐。处于权利金字塔底层的丽莉因权利的缺乏而无法对抗和颠覆主流意识形态,从而成为权利的牺牲品,被禁锢于空间之中。同时本章指出了丽莉被禁锢在空间中的内在原因,由于其心理空间中所呈现的双重自我最终导致其悲剧。结论部分概括了论文主体部分的内容,同时指出作品表达了华顿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忧虑以及其对城市空间中人群生存状态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