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旨在探讨《护理美学》目前的教学模式对本科护生情绪智力的促进作用,明确其在护理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具体作用,重视该课程的成效。同时,通过情绪智力工具的测量和详细的数据分析,还可进一步分析该课程对情绪智力中各项内容的影响程度,为该课程的教改和整个护理人文课程的教改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方法:选取海南医学院护理学系2004级护理本科生66人和2005级护理本科生70人为实验组。随机选取同年级一起上课的康复本科学生130人为对照组。大一新生,年龄在18-21岁之间,身体和智力发育正常的女性。均为参加全国高考入学的本科生。两组在年龄、基础文化、医学课程、授课老师等方面无差异。采用情绪智力问卷和护生对自我的20项个人认知主观描述,在授课前后对两组学生进行量表测试,在授课后由实验组填写个人认知主观描述。结果:授课后学生的情绪智力得分有明显提高。其中,表达情绪项提高最明显;其次是控制管理情绪和情绪发展;认识理解情绪和利用情绪无明显差异。20项自我描述中,身体状况积极正面的描述占83.8%;情绪状况积极正面的描述占70.8%;才智状况积极正面的描述占45.4%;社会关系积极正面的描述占74.6%。结论:一个人的情商,不同于智商,它并不是天赋的,而是经过后天的社会生活实践和教育的熏陶,以及个人的自觉锻炼中潜移默化所形成的.《护理美学》目前的教学模式对提高本科护生的情绪智力有显著的作用,提高最明显是表达情绪的能力,其次是控制管理情绪和情绪发展的能力。美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情感性”,同时审美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认识与情感的统一。该课程应实现真正的“人性化”教学,才能激发埋藏在学生心灵中的情感。只有通过爱,才能培养爱。该课程对护生认识理解情绪和利用情绪的能力影响不大。这说明,除继续保持目前灵活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外,该课程应突破有限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应对其信息量庞大、知识面广泛的特点。课程结束后,教师应继续以各种方式如手机、E-mail、QQ、面谈等形式与学生交流。积极建立彼此信任且长效的师生互动,并在以后其他人文课程的学习中和临床见习、实习中不断加强,相信能构建护生坚实、稳固的人文内涵和职业操守。同时,以《护理美学》为纽带,合理对各门人文学科进行取舍和融合,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编写更优质的教材;或以该课程为中心,设计两门或两门以上人文课程综合。都是切实可行的教改措施。总之,《护理美学》在护理人文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亟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