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逐渐成为了国际社会的焦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随着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大国,很多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开始特别关注中国社会上下正发生的巨变。尽管中国和美国都意识到中美两国在经济上的深入合作符合两国的长远利益,顺应两国社会的发展趋势,然而,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社会地位的上升动摇了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并且,由于中美两国在历史,政治,文化等因素上的差异,以及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各种矛盾的加深,美国总是把中国当成一种潜在的威胁。这种意识不但破坏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也阻碍了中美两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进一步交流和合作。中国的汇率制度是中美两国关系中的一个长期存在争议的问题。本文选择美国财政部于2005年和2006年提交给美国国务院的四份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作为语料,采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这三个层面对四份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进行了分析。首先,作者介绍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概念、发展和国内外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的主要研究。进而,作者采用了费尔克劳的三维模式对财政部报告进行了分析。在文本层面,从词汇选择、过分词化和情态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在话语实践层面,通过对转述引语的分析,主要分析了被引述话语的来源和引述方式;在社会实践层面,从政治、历史、文化,政治的角度为语篇中文本层面和话语层面的选择及其反映的意识形态寻求解释。研究发现,美国财政部对中国的经济和汇率政策的报道很有偏颇。在四份报告中,财政部片面地描叙了中国的经济和汇率政策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把中国的经济增长放在美国和其他国际利益的对立面,把中国的经济和汇率政策塑造成对美国利益的威胁。美国财政部的报告体现了受政治历史和文化因素影响的意识形态。